在武江的青山綠水間,藏著一門傳承了350余年的指尖藝術——狗牙繡。它以精巧的針法、靈動的圖案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南嶺山脈下一顆璀璨的非遺明珠。近日,武江區新媒體中心記者走進西聯鎮,跟隨非遺傳承人曾麗紅,用鏡頭記錄下這項古老技藝的制作過程,帶我們一同觸摸時光的針腳,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之美。
1
一針一線,繡出千年韶州風情
狗牙繡,因繡出的花邊形似犬齒而得名,民間亦稱“韶州繡花邊”。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間,《曲江縣志》記載當地女子“穿雙裙俱繡花邊”,男子“衣服通體繡花邊”,足見這一技藝早已融入粵北百姓的生活。清代服飾上的四方圖案、頭帕的“狗牙邊”、嫁妝中的彩線繡品,無不彰顯著狗牙繡的實用與藝術價值。
這項技藝的獨特之處在于其繁復的工序與六針針法。從“制圖點格”到“施針制作”,每一幅作品都需經歷四道工序、六種針法的精雕細琢。繡娘們以布為紙、以線為墨,在小方格中定位打點,通過“一針法”的平直、“二針法”的斜拉、“五針法”的交錯,最終以“六針法”的結扣點綴,讓山水、人物、花鳥躍然布上。曾麗紅耗時八年完成的《清明上河圖》,全卷版長22.6米,寬0.76米,數百人物栩栩如生,正是這一技藝的巔峰之作。
《清明上河圖》狗牙繡技藝繡品(局部)
2
四代傳承,堅守匠心的繡藝人生
在西聯鎮,曾麗紅的名字與狗牙繡緊密相連。自1899年曾祖母張伍妹將技藝傳授給鄉鄰起,這門手藝便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曾麗紅從少女時代執針學藝,至今已專注繡藝40余年。她的指尖不僅承載著家族四代人的堅守,更凝聚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
“繡一幅狗牙繡,要耐得住寂寞。”曾麗紅說。她的工作室里,30余名繡娘來自天南海北,有退休教師、全職媽媽,也有慕名而來的年輕手藝人。她們在曾麗紅的指導下,一針一線復刻古法,將現代審美融入傳統紋樣,讓狗牙繡煥發新生。“我希望狗牙繡能像《清明上河圖》一樣,讓后代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匠心。”曾麗紅說道。2022年,武江區文化館為曾麗紅舉辦個人作品展,其作品被央視報道后,狗牙繡一夜“出圈”,成為韶關文化的新名片。
狗牙繡的特殊針法能讓圖案表面生動立體。陳勵攝
3
非遺新生,繡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狗牙繡的價值,遠不止于藝術。它曾是粵北婦女謀生的手藝,如今更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曾麗紅帶領繡娘們將作品轉化為文創產品——繡花圍巾、頭帕、裝飾畫走進景區和電商平臺,既為當地婦女增收,也讓傳統技藝走進現代生活。
精美的刺繡作品。
這一針一線中,藏著武江人的文化基因。繡品上的“狗牙邊”,是南嶺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山水紋樣,是客家人對故土的眷戀;婚嫁繡品中的吉祥圖案,則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韶關市志》所載,狗牙繡“與武江的文化發展、人文歷史一脈相傳”,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張九齡像》狗牙繡技藝繡品(局部)細節逼真。
陳勵攝
每一針落下的痕跡,都是時光的刻度。每一幅繡品的完成,都是文化的延續。狗牙繡的魅力,在于它不僅是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慢工出細活,匠心守本真。如今,透過鏡頭,我們得以窺見這項非遺技藝的深邃與靈動。愿這份源自南嶺山麓的指尖之美,能被更多人看見、珍視與傳承,讓百年繡藝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