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想來參加咱們的閱兵,可以理解,畢竟是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式,韓國在二戰期間也是吃了法西斯的苦的。
但這事兒也沒那么簡單,韓國總統來不來,意味都很大。
十年前樸槿惠參加過,站的還是普京旁邊,如果沒有后面薩德的那件事,樸槿惠頂著韓國國內壓力來參加,是把中韓關系推向高潮的。
所以這次李在明來不來,可能決定了今后中韓關系的走向。
甚至可以這樣說,特朗普沒拿到邀請函,你李在明拿到了,你還來了,就意味著中美韓三國以后的關系要重新定位了。
李在明上臺,其實就是舉著重塑韓國國際地位的旗號來的。
我們都知道,上一任的尹錫悅,對美國是舔,對日本是跪,還對著日本國旗鞠躬;而李在明不論是競選期間還是上臺以后,都在說,和美國的關系要搞好,和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也要搞好。
這就是改變尹錫悅的「全盤倒向美國」路線,開始走務實路線的標志。
從事實出發,李在明的行為也可以理解。
2024年,中韓貿易額是3281億美元,韓國超過1/5的商品要賣給中國;而對應的,包括稀土在內的60%的關鍵進口,韓國又依賴中國。
韓國是什么?
中國的第二大經貿合作伙伴。
中國是什么?
韓國最主要的投資對象國。
就別看有時候臺上有些摩擦,私下生意做的那叫一個火熱。
兩個國家離得又近,中國又一直在往上走,而且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上合組織跟著中國走的國家都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發展,所以韓國是時候調整自己的地位和態度了。
李在明來中國,還有這么幾個優勢。
韓國和美國之間的關稅停火,到7月8號就到期了。
兩個國家并沒有在未來的商貿上達成完整的共識。
美國不光是指責韓國還存在20多項非關稅的壁壘,并且還通過駐韓美軍的防務支出,對李在民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要挾。
總歸,韓國經濟你要說獨立,那很難,畢竟有美國的深度介入,但美國對自己盟友開啟的無差別貿易戰還是弄的李在明很難受。
和中國親近,也許不是真的就想和中國有長足的發展,而是借用中國的威懾來和特朗普更好談。
沒辦法,現在世界上能當做和美國談判籌碼的國家,那也就只有中國了。
尹錫悅任的時候,韓國的GDP增速從之前的3.2%下降到了去年的1.1%。
而根據韓國自己智庫的調研,2025年韓國競爭的預期已經下降到了只有0.8%。
沒辦法,這個國家經歷過了長達5個月的無首領狀態,在不確定性下,企業不敢做擴產,投資不敢落地。
所以李在明接手的其實是一個股市、消費、民生、投資、制造、出口、物價,全面失衡的韓國。
以至于李在明就職后發出的第一個行政令就是成立「緊急經濟應變小組」,可以看出真的是到關鍵時刻了。
能不能坐穩,能不能做的長久,能不能擺脫韓國總統的青瓦臺詛咒,其實看的就是李在明能否帶著韓國經濟走出泥潭。
那韓國跟著誰走最有可能發展經濟呢,自然就是跟著中國。
從韓國人的表述上來看,咱們是不介意之前尹錫悅在任期間對中國的態度的,所以韓國媒體報道說是我們主動的對李在明進行了一個意向的試探。
但中國人的善意,那也不是隨便給的。
過去三年,尹錫悅的價值外交嚴重沖擊韓中關系,讓兩國外交幾乎跌入建交以來的谷底。
對的,就是最低的低谷,甚至比薩德的時候鬧的還要兇。
武器,其實我們在乎,又不那么在乎,現在我們的軍力已經看不上那些小系統了,都能尹錫悅打破了韓國不介入臺灣問題的做法,那這事兒就大了。
所以我們給李在明這個面子,可以,不給他這個面子,也可以。
李在明是新上來的,之前還有很多對中國釋放善意的情況,那聽其言觀其行,我們邀請來參加個閱兵,挺好。
但李在明依然是韓國總統,不能說換了一個新人上來,之前造成的損失我們就不算賬了,那讓李在明這個新人先多做點姿態,之后我們再邀請他來,也說得過去。
【韓聯社發的,李在明當選以后和我們這邊打電話,這表情就很對】
當然,最后李在明能不能成行,還要走著瞧。
一方面是韓國長遠的發展,一方面是美國的壓力,這取舍到最后還是只有李在明自己做。
來了,我們肯定歡迎,并且今后中韓關系可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不來,那最好也找個說得過去的理由,不然李在明依然逃不過美國控制下的傀儡總統的命運,之前說的要拿捏好平衡也不過是個笑話。
各位大佬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