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日凌晨,緬甸軍方突然宣布接管國家政權,建立國家管理委員會,并宣布緬甸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同時,緬甸國務資政、事實上的最高領導人昂山素季被軍政府扣押。毫無疑問,這是緬甸軍方發動的一場軍事政變。
對緬甸而言,軍方干政并非首次。自脫離英聯邦獨立以來,緬甸已發生四次軍事政變。這不禁令人追問:為何緬甸頻繁發生軍事政變?要解答這個問題,需從昂山素季的實際掌權能力切入。
直接拋出結論:盡管在民意層面昂山素季被視為緬甸實際最高領導人,但她從未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19世紀末,英軍占領緬甸并將其并入南亞英屬殖民地版圖。殖民前的緬甸全民信奉佛教,民族眾多且結構復雜。為強化統治,英國采取"分而治之"策略:政治上控制以仰光為中心的緬族主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則扶持傀儡自治;宗教上既向少數民族傳播基督教未果,又引入東巴基斯坦穆斯林,刻意激化佛教徒與穆斯林的沖突。這套陰險政策為緬甸埋下民族矛盾的禍根。
隨著一戰后英國控制力衰退,緬甸民族獨立武裝興起。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成為關鍵人物。他先借助日本力量建立傀儡軍政府,又在二戰末期倒戈英國盟軍。這種"反復橫跳"雖奠定緬甸獨立基礎,卻未能解決民族矛盾。
1947年2月,昂山代表緬族與各少數民族簽訂《彬龍協議》,承諾獨立后保留少數民族高度自治權。這份權益之計雖促成獨立,卻為后續沖突埋下隱患,特別是為女兒昂山素季執政時期的羅興亞人問題引爆火藥桶。同年7月,昂山遭極端民族組織刺殺。1948年1月緬甸獨立后,新政府推行大緬族主義,對少數民族及羅興亞人進行打壓。當時昂山素季尚不滿3歲。
昂山素季接受完整的西式教育,1967年畢業于牛津大學圣休學院。1988年8月,她結束英國生活回國照顧病母,目睹軍方獨裁腐敗后決定從政。同年組建緬甸全國民主聯盟,迅速積累威望。
1990年緬甸首次民主大選,民盟勝選卻遭軍政府宣布結果無效,昂山素季開始長達數年的軟禁生涯。西方勢力將她塑造成"民主女神":1991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時,她身著傳統紫色紗籠,神情堅定平和;此后更獲多項西方人權獎項。盡管身陷囹圄,她仍通過演講傳遞政治主張:"若只能帶一件物品流落荒島,我會選擇緬甸憲法。"
2010年11月昂山素季獲釋,2012年民盟重新注冊后出任主席。2016年其擔任外交部長及總統府事務部長,因憲法限制,配偶與子女為外籍不得任總統,緬甸議會特設國務資政一職,使其成為實際掌權者。
執政后的昂山素季逐漸顯露與西方預期的差異。羅興亞人問題成為矛盾焦點:這些主要來自孟加拉國的穆斯林群體與當地佛教徒長期對立,軍方曾實施高壓政策。西方視此為"種族滅絕",昂山素季卻選擇維護主流民意,不惜與西方對立。西方媒體隨即轉向抨擊,指責其"專制暴政"。與此同時,軍方也持續打壓昂山素季,雙方矛盾激化。
從權力結構看,昂山素季始終受制于三重枷鎖:歷史問題,《彬龍協議》導致軍方與地方武裝分治;憲法制約,軍方掌握議會1/4席位且擁有修憲否決權;制度問題,仿效泰國的國防與安全委員會掌握緊急狀態宣布權。
2021年2月1日,軍方扣押昂山素季及總統溫敏,指控其"腐敗、危害國家安全、濫用職權"。直接導火索是2020年民盟再次勝選。2022年12月30日,法院判處昂山素季7年監禁。這位77歲的老人幾乎失去東山再起的可能,此前她已被剝奪7項國際榮譽,牛津大學甚至撤下其肖像。
政變后的緬甸文盲率24.5%、貧困率24.8%、新生兒死亡率超23%,這個國家仍未擺脫貧困陷阱。兩次軍政府執政顯示其保守傾向,轉型之路依然艱難。
從昂山素季的悲劇可以看出,西方政治無法根治殖民遺留問題,軍政統一是小國現代化的基礎前提,過度依賴西方終將反噬。
昂山素季未必是完美政治家,但她務實應對緬甸復雜局勢的努力值得肯定。她的落幕折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困境:要么被迫選邊站隊,要么淪為博弈籌碼。歷史證明,唯有獨立自主,才是發展中國家真正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