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日本有不少實力強悍的軍工企業,其中排第一位的非三菱重工莫屬。1937年的時候,該公司接到了一份來自日本海軍的文件,要求研制一種飛機,具體性能要求如下:
高度4000米時最高時速達到500公里以上
在3分30秒內上升至3000米
巡航速度時應可持續飛行6小時以上
滑翔能力每秒3.5米至4米
超載狀態下攜帶60公斤炸彈2枚,或30公斤炸彈2枚
要求如此嚴苛,一位日本中年男子嗤之以鼻。性能如此優越的戰斗機,怎么可能制造得出來?然而埋怨過后,還是投入到了研發設計之中。這個青年叫做堀越二郎。
知道這個名字的人,可能不多,可是當年他接手的研發項目的成果,無人不知,二戰初期曾讓盟軍大吃苦頭。那就是零式戰斗機。即使是堀越二郎本人,也沒有想到這會是自己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成名之作。
堀越二郎出生于群馬縣,這個名字有些熟悉。《頭文字D》里,主人公藤原拓海的出場舞臺就是群馬縣,當地也確實有一座以彎道出名的秋名山。不過堀越二郎對賽車不感興趣,那時候日本暴走族也沒影兒的事兒。家鄉學校畢業之后,他就進入了日本赫赫有名的東京帝國大學。
歷史上,東京帝國大學是日本帝國大學之首,二戰之后廢除帝國兩字,成為了現在的東京大學。在這里學習了幾年的航空專業,堀越二郎就到三菱重工做起了設計師,直到接到了日本海軍的研發要求。
按照當時日本的航空研發實力來說,日本海軍確實要求過高。堀越二郎曾經游學歐美,知道自己國家處于什么水平。
當時飛機研發走在前頭的,是德國。對方出了新款戰斗機,日本專家還要前往觀摩學習。雖然心里一百個埋怨,堀越二郎也只得硬著頭皮接受任務。畢竟當時軍國主義環境下,三菱重工又是軍工企業,只有服從。
1937年開始研發,1939年首飛,1940年服役。同步日本海軍的二戰節奏,零式戰斗機不飛則已,一飛沖天打出了名號。
雖然是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艦載戰斗機,零式戰斗機優勢很明顯。轉彎半徑小,速度快,航程遠。就當時的情況來說,甩出去盟軍戰斗機一條街。
從入侵亞洲戰場,到偷襲珍珠港,零式戰斗機參與了日本海軍的所有大型軍事作戰。幾番交手下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飛機損失了大半之后,這才對日軍刮目相看,緊急救場。
繳獲零式戰斗機之前,美軍搞了一套剪刀交叉戰術,1942年意外繳獲了一架,這才揭開了零式戰斗機的神秘面紗。順藤摸瓜,對癥下藥,藥研發了專門的穿甲燃燒彈。
美軍新型飛機陸續上場,加上戰術的改善,零式戰斗機這才走下神壇,最終難逃被改裝成神風特攻機的命運。可是在戰史上,零式戰斗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堀越二郎的名字也被天皇記下了。
1973年,堀越二郎獲得勛三等旭日中綬章。1982年去世之后,昭和天皇特指準贈從四位。當年研發出零式戰斗機的時候,他才36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