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上)
1.朝鮮半島局勢
1953年朝鮮停戰以后,朝鮮南北方長期處于分裂和軍事對峙狀態,局勢持續緊張。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回國內。1953年美韓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大量美軍長期留駐韓國。
北方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積極恢復和發展經濟。到50年代中期,工農業生產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隨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60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建立了相當規模的輕重工業,農業有長足進步。進入70年代以后,發展經濟的困難增加。朝鮮長期與中國和蘇聯保持友好關系。
50年代李承晚在韓國執政期間,仍試圖以武力實現朝鮮半島統一,經濟發展緩慢。1960年李承晚操縱選舉再次當選總統,激起社會各界強烈反對,被迫下野流亡,政局出現嚴重混亂。1961年5月軍隊將領樸正熙(1917-1979)發動政變,解散國會、政黨,實行軍事管制,后長期擔任總統。樸正熙把發展經濟置于優先地位,推動經濟高速增長,改變了南方經濟落后于北方的局面。1965年韓國與日本實現關系正常化。1979年樸正熙遇刺身亡,不久軍隊將領全斗煥發動政變上臺。
70年代初,隨著國際局勢緩和和亞太地區國際關系的變化,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有所松動。1971年4月北方提出和平統一方案,呼吁南方進行對話,隨后金日成提出北南會談建議,得到南方響應。9月在南方建議下雙方紅十字會開始就尋找離散家屬問題舉行會談。1972年5月南方中央情報部長李厚洛秘密訪問平壤,北方第二副首相樸成哲訪問漢城。7月4日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聲明確認三項原則,即在不依靠外來勢力和沒有外來干涉的情況下自主實現統一,通過和平實現統一,首先促成超越思想、信念和制度差別的民族大團結;宣布成立部長級南北協調委員會,架設專用直通電話。在后來對話中,北方主張先解決軍事對峙問題,南方主張先解決交流問題。1973年6月南方發表聲明,提出雙方同時加入聯合國,遭到北方強烈反對,北南對話隨即中斷。1979年初雙方再次舉行對話,因分歧嚴重而很快中斷。
1973年聯合國確認北南聯合聲明宣布的統一三原則,解散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1975年聯合國軍司令部解散。尼克松政府撤回部分駐韓美軍。1977年卡特政府宣布愿意撤回全部駐韓地面部隊。1979年撤軍工作停止,里根政府上臺后放棄撤軍計劃。1978年成立美國將領指揮的美韓聯合部隊司令部,統轄駐韓美軍和韓國軍隊的作戰指揮。
2.越南戰爭后的東南亞
隨著美國逐步減少對越南的軍事干預和1975年印度支那恢復和平,東南亞局勢發生變化。
印度支那三國經過長期的戰爭,確立了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國內秩序得到恢復。但由于戰亂的影響,經濟狀況較差。特別是越南,二戰后一直處于戰爭狀態,經濟亟待恢復和發展。多數其他東南亞國家有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活動,但對政局影響有限并逐漸削弱。泰國保守的軍人政權在1973年被迫下臺,1976年軍隊發動政變,建立趨向溫和的軍人政權,右翼勢力影響下降。其他國家保持了政權的連續性,國內大體穩定。
越南戰爭結束后,美國減少了在泰國、菲律賓的軍事力量。美國參加的、以抵御"共產黨的侵略"為目的的東南亞條約組織于1975年9月決定分階段解散。區域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進一步發展。該聯盟1967年成立,由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組成,1971年底簽署中立化宣言,決心使東南亞成為和平、自由、中立地區。1976年初東盟舉行首次首腦會議。1977年第二次首腦會議決定,擴大區域經濟合作,加強同美、日、澳、新和歐共體的對話與合作。70年代中期東盟各國先后與中國建交或發展關系,改變了長期互不交往的狀況。越南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也有所發展。70年代初蘇聯加強在太平洋的軍事存在,提出建立"亞洲集體安全體系"等主張,遭到東盟拒絕。1978年蘇越簽訂友好合作條約后,蘇聯取得越南金蘭灣軍事基地的使用權,引起東盟各國和亞太地區有關國家的不安。蘇聯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是它在世界范圍內采取進取姿態的一部分。
1975年以后越南加強對老撾的控制,并企圖控制柬埔寨,遭到柬共領導的民主柬埔寨政府的拒絕,越柬間不斷發生邊界沖突。1978年12月25日越南軍隊入侵柬埔寨,1979年1月占領金邊和柬大部分國土,越南支持的柬人民革命黨組建政府。民主柬埔寨政府領導的軍隊轉移到西部山區和農村開展游擊戰爭。西哈努克和原王國首相宋雙也分別建立抗越組織。1979年底民柬政府改組,喬森潘(1931-)任總理,并停止執行曾引起社會各界強烈不滿的1976年憲法,提出建立民族團結陣線。
1981年底柬埔寨共產黨宣布解散。1982年6月民柬方面、西哈努克和宋雙三方組成西哈努克任主席的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實現三方抗越力量聯合。民柬三方力量不斷增強,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使越軍在柬陷入長期的僵持局面。越南入侵柬埔寨得到蘇聯的支持,遭到國際社會普遍反對。中國、泰國以及其他東盟國家支持民柬三方的抗越斗爭。
3.南亞局勢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和孟加拉國獨立后,巴基斯坦與印度、孟加拉國之間的緊張關系逐步有所改善。巴基斯坦總統布托于1972年6月前往印度西姆拉與印度總理英.甘地舉行會談,兩國簽署雙邊關系協定,表示同意逐步恢復兩國關系并使之正常化,兩國部隊撤回到國際邊界各自一側,尊重1971年底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停火而造成的實際控制線,釋放戰俘。根據西姆拉協定,巴基斯坦收回戰時被印度占領的領土。
布托執政之初,還釋放了被巴基斯坦逮捕并判死刑的孟加拉國當選總統穆吉布.拉赫曼。后來巴基斯坦接受盂加拉國獨立的現實并與其建立外交關系。南亞次大陸緊張局勢的和緩是有限的。印巴關系時起時伏。孟加拉國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后來有相當數量的印度教徒越境進入印度。印孟兩國在恒河河水分享問題和海上劃界問題上也存在嚴重分歧。南亞主要國家間不甚融洽的關系,使其成為較晚開展區域合作的地區。
美國曾試圖同時與印巴兩國保持友好關系,但由于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支持巴基斯坦,70年代美印關系惡化。美國時常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但由于巴基斯坦在戰爭中被削弱,美國在南亞的影響下降。印度是與蘇聯關系最密切的不結盟國家,1971年兩國簽訂友好合作條約。但印度不支持蘇聯提出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計劃,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在1974年進行核試驗。70年代初英國軍事力量撤出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后,蘇聯海軍進入印度洋。70年代中期美國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建立海空軍基地。美蘇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引起沿岸國家不安。
印、巴、孟三國政局也發生變化。英.甘地執政期間,印度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更多地依靠市場調節經濟,基本實現糧食自給。1975年地方法院判決英.甘地在大選中有舞弊行為,反對派乘機發起倒閣,英.甘地宣布實行緊急法和新聞檢查,逮捕反對黨領袖。1977年3月國大黨在大選中失敗,人民黨執政,德賽任總理。1980年國大黨重獲議會多數,英.甘地再任總理。布托執政后推行國有化和土地改革等社會經濟變革,建立混合經濟,軍隊的政治影響被削弱。變革引起部分城市中產階級不滿。1977年布托的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受壓制的反對黨全國聯盟要求重新選舉,局勢失去控制。7月5日陸軍參謀長哈克(1924-1988)發動政變上臺。后來布托被指控暗殺反對派人士等,于1979年4月被處絞刑。孟加拉國屬最貧窮國家。1975年穆.拉赫曼在軍事政變中被殺。幾個月后陸軍參謀長齊亞.拉赫曼執政,強調伊斯蘭傳統,積極拓展對外關系。1981年齊亞.拉赫曼遇刺身亡。
南亞各國不同程度地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接納大批阿富汗難民,支持阿富汗抵抗運動。美國支持巴基斯坦抵御來自蘇聯的壓力,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并通過巴基斯坦向阿富汗抵抗組織提供援助。印度希望,在蘇聯扶持的阿富汗政權鞏固后,蘇軍分階段撤退,但反對美國向巴基斯坦提供先進武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