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初高中后,也是父母要逐漸退出的開始。
不能再像管小學生或管嬰兒一樣,對孩子事無巨細,凡事包辦。
更不能總是催催催,提醒一遍又一遍,不僅對孩子的自驅力起不到作用,反而會加速孩子的逃避。
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不是越管越多,而是越管越少,逐漸退出。
青春期孩子有三個基本心理需求,那就是:
自主需求、勝任感需求和歸屬感需求。
養育青春期孩子,學會分離是父母要做出的選擇。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有3次退出很關鍵,父母退出越早,孩子自律性越好。
父母的第一次退出:小初銜接,將學習課題,還給孩子。
父母對習慣的就是對孩子好,想方設法對孩子好一點,更好一點。
照顧得精細一點,再精細一點,恨不得將孩子可能會踩的坑全部規避掉。
恨不得將孩子培養成六邊形戰士,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讓孩子比同齡人更有優勢。
可是父母太能干的時候,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和學習能力。
在孩子小初銜接之時,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放手之日。
父母對孩子小學階段精心的培養,像習慣的養成、凡事的包辦,都可以按下暫停鍵了。
孩子已經不需要父母再像呵護小寶寶一樣,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
此刻的孩子需要自己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學習,應對自己該接住的困難與考驗。
這個時候是父母退出的好時候,將孩子的學習交還給孩子,將孩子的自由給到孩子。
讓孩子去經歷他的人生,感受他自己的體驗。
即便在父母剛開始放手的時候,孩子步履蹣跚,沒那么自律,做得沒那么完美,但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能越俎代庖。
孩子在做中學,在學中歷練,就會培養出責任感與勝任感。
父母的第二次退出:初中到高中階段,進一步實現課題分離,從關注學習到關注情緒。
當孩子已經是一名初中生或高中生時,這時父母就不能再唯成績論了。
更不能父母干預太多,拿著為孩子好,不放心孩子,而無意識破壞孩子的自主性和歸屬感。
青春期的孩子該有自己的自由,自主想法,自己去計劃和思考,而不是什么都只能聽父母的。
自主需求,是孩子的感受,想法要被看到和尊重,有一定的話語權。
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自由。
不需要父母再干預,插手,更不需要父母給孩子做過多的規劃。
父母常常因為害怕走彎路,浪費時間,而用自己的經驗給孩子謀一條捷徑方法,原本上讓孩子走得更快點,卻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
很多厭學,學習沒動力的孩子,是沒有歸屬感和成就感的,他們會覺得:
父母只愛自己的成績,并不是愛自己。自己在班里是可有可無的,沒有人會在乎我。
這是孩子缺乏勝任感和價值感的表現,而剝奪這一切的恰恰是父母過度的操心和過度的為孩子做了太多事情。
孩子的內驅力就是在父母的包辦與事無巨細以及長期的否認與挑剔中,慢慢流失掉的。
挫敗感太重的孩子,是沒辦法自主學習和積極主動的。
父母越早退出干預孩子,孩子越能逆勢飛揚,重啟他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第三次退出: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尊重孩子的獨立自由,讓孩子自主選擇
想讓孩子有自驅力和主動性,首先滿足的就是孩子的勝任感,切斷與自己低價值,廢物的想法,這時才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孩子想要重新具備這些能力,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
父母離孩子遠一點,學會尊重孩子,真正的信任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手,不尊重,都是源于擔心和不滿。
覺得孩子做得不夠好,離開自己,自己要是不管會更差。
但父母想要重建孩子自驅力,就要創作各種條件來滿足孩子的勝任感和參與感,先遠離孩子,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才會相信自己,才能不去抗拒行動,并且在行動中,父母要多給孩子一點欣賞和看見。
當父母對孩子少點擔心,少點挑剔指責,多點信任和支持時,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有用的,這時孩子的歸屬感就慢慢回歸了。
退出孩子的生活,放手孩子的學習,不是父母擺爛,而是將孩子的人生歸還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