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的某個深夜,《慶余年》劇迷群里炸了。
“二皇子要換角?劉端端不演了?”“王啟年也可能缺席?” 消息像顆沒引線的鞭炮,被不知名的手扔進人群,瞬間點燃了所有情緒 —— 有人罵 “劇組瘋了”,有人哭 “我的二皇子沒了”,有人冷靜分析 “是不是又有什么瓜”。
直到第二天,官方模糊的 “演員陣容調整” 聲明,才算坐實了這個消息。而更讓劇迷心梗的是,劉端端的離開,并非檔期或片酬問題,而是 “私生活爭議” 的余波—— 去年那場 “婚內出軌” 傳聞,雖未實錘,但足以讓劇組對這個 “風險演員” 敬而遠之。
一、換角的背后:影視圈的 “風險規避”
《慶余年 3》的換角,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今年以來,影視圈的 “演員負面” 事件,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去:
- 童星黃楊鈿甜被曝 “230萬天價耳環事件”,牽扯出其父因涉嫌違規經商辦企業被監察機關立案調查,由她主演的《冰湖重生》《人魚》是否能夠順利播出還是個疑問;
- 那爾那茜因 “學歷造假” 爭議,《長安的荔枝》演員表中那爾那茜的名字已經被刪除,江蘇衛視也因事件影響,《長安的荔枝》并未如約開播。影響最大的當屬電影《鏢人》,那爾那茜在電影《鏢人》中飾演女主,戲份貫穿全片,動作戲密集,無論是換人補拍,還是AI換臉,成本將在1.5億到2億;
這些事件,讓制作方徹底清醒:演員的 “負面”,不是 “個人問題”,而是 “作品的致命雷區”。
一部劇的投資,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從劇本打磨到拍攝完成,少則一年,多則三年。要是因為某個演員的 “私生活”“道德” 或 “法律” 問題,導致劇集無法播出、被迫下架,甚至被全網抵制,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就像《巴清傳》,因為范冰冰、高云翔事件,投資 5 億,堪稱亞洲電視劇制作歷史單體最大投資的劇至今壓在倉庫里;《贏天下》因為范冰冰的 “稅務問題”及高云翔負面新聞,改名為《巴清傳》后還是無法播出。這些血淋淋的教訓,讓制作方不得不把 “演員背景調查” 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慶余年 3》的 “謹慎”:不是妥協,是清醒
《慶余年 3》的劇組,顯然是 “吃過虧” 的。
第二季的時候,因為 “支線冗長”“節奏拖沓”,已經被觀眾罵過一輪。要是第三季再因為演員問題 “翻車”,那么這個 IP 的口碑可能就徹底崩了。
所以,他們選擇了 “主動規避風險”:
- 對所有擬邀請的演員,做了詳細的 “背景調查”,包括過往言論、社交賬號、人際關系,甚至是 “未公開的傳聞”;
- 對于有 “爭議” 的演員,哪怕演技再好,也果斷放棄 —— 比如劉端端,他的二皇子確實經典,但 “婚內出軌” 的傳聞,足以讓劇組擔心 “播出時被網友挖出來,影響劇集口碑”;
- 對于新加入的演員,優先選擇 “穩” 的 —— 比如胡軍,雖然他演四顧劍有點 “反差”,但他的公眾形象一直很好,沒有任何負面新聞;比如張彬彬,雖然是流量,但他的 “低調” 性格,讓劇組覺得 “不會惹事”。
這種 “謹慎”,不是 “怕事”,而是 “對作品負責”。
就像劇迷說的:“雖然舍不得劉端端的二皇子,但更不想看到《慶余年 3》因為他的問題被毀掉。” 對于制作方來說,作品的生命,比任何演員的 “經典角色” 都重要。
三、后續影響:選角的 “新標準”,正在形成
《慶余年 3》的換角事件,會像一顆石子,在影視圈激起層層漣漪。
未來的選角,可能會出現這幾個變化:
- “德藝雙馨” 成為硬標準:以前選角,看流量、看演技、看顏值;現在選角,首先看 “道德”—— 有沒有負面新聞?有沒有違法亂紀?有沒有 “潛在風險”?哪怕你是 “頂流”,只要有 “風險”,劇組也不敢用;
- “背景調查” 成為必經流程:就像公司招聘要查簡歷、查征信,以后劇組選角,也會查演員的 “過往”—— 比如,有沒有在社交賬號上發表過不當言論?有沒有和其他藝人有過 “恩怨”?有沒有 “未公開的緋聞”?這些都會成為選角的 “參考因素”;
- “穩” 比 “紅” 更重要:以前劇組喜歡用 “流量”,因為 “流量能帶來熱度”;現在劇組更喜歡用 “穩” 的演員,比如陳道明、吳剛這樣的老戲骨,或者張彬彬、范帥琦這樣的 “低調實力派”—— 他們沒有 “負面新聞”,不會 “突然翻車”,能讓劇組 “放心”;
- 觀眾的 “容忍度” 越來越低:以前,觀眾可能會因為 “喜歡某個演員”,忽略他的 “負面”;現在,觀眾會因為 “演員的負面”,拒絕看他的作品 —— 比如,某流量明星的新劇,因為 “出軌” 傳聞,播出時收視率暴跌;某演員的電影,因為 “學歷造假”,被觀眾集體抵制。
四、陳思誠的回應:行業的 “共識”,正在覺醒
最近,陳思誠在回應 “李庚希京圈公主” 和 “自己果郡王” 的爭議時,說了一段話,很有代表性:
“選角不是選‘流量’,也不是選‘關系’,而是選‘對作品負責的人’。演員的形象,要符合角色;演員的公眾形象,要符合作品的價值觀。要是演員的問題,影響了作品的傳播,那么不管他是誰,都不能用。”
這段話,其實是影視圈的 “共識”,只是以前大家沒太重視,現在不得不重視了。
就像《慶余年 3》的劇組,他們沒有選擇 “冒險”,而是選擇 “穩妥”;沒有選擇 “流量”,而是選擇 “合適”。這種 “清醒”,會讓更多的制作方意識到:作品才是核心,演員只是作品的 “載體”。
要是演員的 “負面”,影響了作品的 “載體” 功能,那么不管這個演員有多 “經典”,都得換。
當 “演員” 不再是 “作品的主角”
《慶余年 3》的換角風波,其實是影視行業的 “成長禮”。
以前,我們總說 “演員成就作品”,比如陳道明的慶帝、吳剛的陳萍萍,田雨的王啟年,他們的表演讓《慶余年》成為經典。但現在,我們更應該說:作品成就演員。
沒有《慶余年》,就沒有 “二皇子劉端端”;
沒有《慶余年》,就沒有 “王啟年田雨”。
而要是因為某個演員的 “負面”,毀掉了《慶余年》這個 IP,那么所有的 “經典角色”,都會成為 “過去時”。
所以,《慶余年 3》的換角,不是 “遺憾”,而是 “進步”。它標志著,影視行業從 “演員中心”,轉向了 “作品中心”;從 “流量至上”,轉向了 “品質至上”。
對于劇迷來說,我們可能會舍不得某個演員,但我們更舍不得的,是《慶余年》這個 “故事”—— 那個關于 “范閑”“慶帝”“陳萍萍” 的故事,那個關于 “權謀”“親情”“自由” 的故事。
就像有人說的:“只要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哪怕演員換了,我們也會看。”
而這,正是《慶余年》這個 IP 的 “生命力” 所在 —— 它不是靠某個演員 “撐起來” 的,而是靠 “故事”“人物”“價值觀”,撐起來的。
最后,想對所有制作方說:請記住,觀眾愛的,是 “作品”,不是 “演員”。 請記住,“演員的負面”,是 “作品的致命雷區”。 請記住,“穩” 比 “紅” 更重要,“德” 比 “藝” 更重要。
只有這樣,才能讓《慶余年》這樣的 IP,成為 “傳世經典”;
才能讓影視行業,走得更遠、更穩。
寫文不易,點擊關注,點個“贊”和“評論”唄,感謝,致敬每一個為生活奔跑的人!
析商戰,探AI,觀創業,解項目,聊八卦,有謀有略;成王敗寇,興衰浮沉,皆由己造。商海里見真章,浪潮中見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