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以法之名》原本備受期待,可是如今卻慘遭網友吐槽。
打開評論區,關于這部電視劇的關鍵詞,竟然是太疲軟、千篇一律、看得尷尬。
甚至連張譯這樣公認的演技派的,也被網友集體點名,直言:“是不是該歇歇了?”
其實不是張譯不會演,而是觀眾真的不再買賬了。
過去大家提到張譯,是信得過的保障。
在影視劇中,他情緒飽滿、內斂克制、角色真實,他演的角色可能不說話,但一皺眉一個眼神,戲就出來了。
可現在,問題恰恰出在這種熟練上。
新劇中,張譯飾演一位檢察官,一出場就是經典的張氏表演,低頭沉思、眉頭緊皺、壓著聲音說臺詞。
可惜觀眾對這一套早就審美疲勞了,甚至看到第一場戲就知道后面要干嘛。
不管他演的是警察、檢察官還是紀檢干部,情緒路徑幾乎都如出一轍。
這種熟悉,不再是穩,而是膩。
當角色身上的棱角被抹平,只剩演員本人的標簽化氣質時,觀眾自然提不起興趣繼續看下去。
張譯這幾年幾乎沒怎么休息,年年有新劇,月月上熱搜。
從《狂飆》的安欣,到《他是誰》的刑警,再到《滿江紅》的張大人,每一個都沒大問題,可湊在一起,就有種“他咋又來了“的感覺。
這種高頻曝光帶來的最大問題,是角色沒有沉淀。
觀眾剛把他從安欣的警服里抽離出來,結果下一部他又穿上檢察官的西裝出現了,等不到情緒緩沖期。
當一個演員一年拍五六部戲,觀眾就會有種流水線的感覺。
哪怕張譯本人的情緒處理依然細膩,但觀眾的眼睛不傻,他們會忍不住問:“他是演戲,還是在反復拷貝自己?“
更糟糕的是,他所挑的角色,類型過于集中,這讓他的“演技曲線”沒了新意。
觀眾對這部劇失望,不只是張譯個人的問題,是劇本本身就充滿爭議。
故事想講的是檢察系統的信仰與人性,但現實邏輯頻頻出戲。
比如,一位省檢察官因為私情,在拘押過程中親自摘手銬放人,還被反制制服。
這種橋段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既失了職業專業性,也拉低了觀眾的信任感。
不僅情節設計缺乏可信度,人物塑造也極為單薄。
正派角色永遠正直到死,反派則一臉奸笑,連灰色人物都被拍成了段子人,缺少人物的真實復雜,觀眾自然無法共情。
當整個劇情模式趨于模板化,演員再努力也只能浮在角色表面,觀眾只能看出張譯,而不是“洪亮”這個人。
張譯不是沒有演技,也不是沒有選擇。
但過去幾年,他始終在正義的角色里來回橫跳,檢察官、紀檢干部、人民警察,這些角色的確符合他的氣質,也易于打造正面形象。
但時間久了,就像一個舞者總在跳一支熟悉的舞,臺下觀眾便開始困了。
其實他完全可以去挑戰一些非典型的角色,比如一個瘋子、一個失意的詩人、一個有缺陷的小人物、甚至是個反派。
這些角色可能不那么安全,但恰恰能讓人看見他的多面性。
真正的好演員,從來不是讓人看得踏實,而是能讓人驚訝,你演得越不像你自己,觀眾反而越愿意記住你。
張譯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太久沒有做出主動脫軌的選擇了。
《以法之名》帶來的爭議,其實是整個影視圈的縮影。
當保險成為劇組最大的考慮,創新自然就會讓位于穩定,張譯不是失去了觀眾,而是行業給他的空間越來越小。
演員演技的天花板,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他到底有沒有勇氣跳出公式。
對張譯這樣有深厚基礎的演員來說,是時候關掉熟悉的開關,點亮未知的冒險。
當他下一次出現時,希望我們不再說:“怎么又是張譯”,而是驚呼一聲:“這次竟然是他?”
那一刻,張譯才是真正的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