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席卷德國,水上運動隨之升溫,不過這個夏天帶來的卻不只是清涼。隨著德國青少年群體進入暑假,游泳池的安全問題正迅速成為全國輿論焦點。
▲圖源:dpa/Ole Spata
警方通報,黑森州蓋爾豪森的一個游泳池被指控發生性騷擾事件。9名年齡介于11至17歲的女孩報告稱在池中遭陌生男性“全身撫摸”。目前,4名年齡在18至28歲之間的敘利亞籍男性被確認為嫌疑人,正處于候審狀態。
據威斯巴登州刑事警察局數據,一切并非孤例。僅2024年,黑森州各類在泳池及更衣場所發生的“違反性自決”案件已記錄74起,始終維持高位。2019年曾報告81起,2023年為78起。
但引發爭議的并非案件本身,而是當地市長利辛格(Christian Litzinger)對本次事件的回應。他對媒體表示:“高溫下,人們的情緒有時會變得暴躁。但工作人員‘已接受過適當的培訓’,相關宣傳工作也將繼續進行。”
▲圖源:K.N-Collage
這種淡化沖突的方式絕非首次,也再一次將矛頭指向了德國社會長期積累的文化緊張感。早在30年前,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理論時就曾指出:隨著世界愈加緊密,文化之間的接觸變得難以避免,而由此引發的摩擦并不會因時間推移而自動消解。
當年,許多美國和歐洲學者都將亨廷頓的論點看作是一種危言聳聽,并將他比作是散布怨恨情緒的種族主義者。但如今看來,他所預警的文化裂痕與摩擦,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圖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如今的德國,這樣的沖突幾乎已成為日常。暴力事件變得頻繁,人們卻越會淡忘這份恐懼。幾乎所有人都記得美國的“9·11”恐怖襲擊,但又有多少人記得德國本土近年接連發生的致命事件?無論是曼海姆的警員遇襲,還是索林根、阿沙芬堡的持刀傷人、公共場所暴力——各類新聞不斷涌現,而人們卻漸漸變得麻木。
德國社會一致以來對外來文化影響力的忽視卻幫助了這文化的快速蔓延。《世界報》在評論中說道:“當德國人看見一群生活在德國的外國人高呼‘哈里發國才是解決方案’時,他們才意識到,有人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卻因德國的包容而得以容身。而這些人卻同時對這個國家嗤之以鼻。”
▲圖源:MAGO/Blaulicht News
十多年前,綠黨戈林-埃卡特(Katrin G?ring-Eckardt)曾在黨代會上熱情宣稱:“我們的國家將會改變,而且是劇烈改變。”她預言德國將變得“更年輕、更有色彩,也更具宗教性”。
今天看來,一切正如戈林-埃卡特所愿。但問題在于:這些改變,真的帶來了一個更穩固、更有韌性的德國嗎?
▲圖源:AP Photo/Martin Meissner
從頻發的持刀襲擊、群體斗毆到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德國社會所面對的,已不僅是治安挑戰,更是文化適應力、法律邊界與輿論耐受度的多重壓力,人們對于社會的不安情緒正在逐漸升溫和蔓延。
一向傳統內斂的德國人,究竟準備如何接納他們所期待的多元社會?又是否具備足夠的制度力量去應對伴隨而來的摩擦與風險?可以確定的是,長久以來的德國“歡迎文化”已經走向終結。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