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重慶合川師范學校的校長王爵英正在負責編纂縣志。編纂縣志是一項既繁瑣又需要耐心的工作,它要求將大量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逐一編寫出來。某一天,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王爵英意外發現了一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
通常,這樣的喜報應當被及時送到立功軍人的家屬手中,但這份喜報卻滯留在合川縣的檔案館中,究竟為何如此?喜報上寫著一名叫做蔣誠的志愿軍戰士因表現出色而獲得了一級功勛。那蔣誠現在還在人世嗎?他如今過得怎么樣呢?
王爵英在研究這份喜報時,發現喜報上注明的地址竟然有誤——將興隆鄉寫成了隆興鄉。經過一番調查,王爵英憑借這條線索,終于找到了喜報中的蔣誠。
童年艱辛,參軍入伍
蔣誠于1928年出生在重慶合川縣,家境貧寒,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年幼時,蔣誠經常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為了填飽肚子,他不得不去地主家干活。小時候,他放牛放羊,長大后又承擔了繁重的體力勞動。盡管蔣誠勤勞肯干,但由于生活困窘,往往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
在蔣誠的童年里,貧困和饑餓是永遠的伴侶,然而更為致命的威脅還來自戰爭。日本侵略者的飛機時常在天空中盤旋轟炸,蔣誠一家人不僅要為溫飽發愁,更常常擔憂飛機是否會投下炸彈,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幸運的是,戰爭最終結束,然而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內戰爆發了。
1949年,解放軍來到了合川,蔣誠在父母的鼓勵下,決定參軍報國。他當時名為蔣啟高,在入伍時,他改名為“蔣誠”,寓意著對人民、黨和國家的忠誠與承諾。
蔣誠入伍后,被編入第11軍31師92旅1營機炮連。當時,祖國的大部分地區已恢復和平,蔣誠的任務更多的是參與家鄉的建設,包括修路和修橋等工作。經過幾年磨礪,蔣誠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解放軍戰士。
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戰功
1951年1月,蔣誠所在的部隊被調往丹東,隨后進入朝鮮,開始了他們的抗美援朝之旅。蔣誠所在的12軍參與了400多場戰斗,他在戰場上展現出無畏的勇氣和頑強的意志,很快晉升為機炮連副連長。
蔣誠的部隊在1952年抵達了上甘嶺,戰斗極為激烈。在此之前,15軍45師幾乎全軍覆沒,幸存的僅有十幾人。蔣誠的部隊也在這里展開了慘烈的反攻。11月11日,蔣誠作為重機槍手,用機槍在戰場上掃射敵人,單槍匹馬擊斃了400多名美軍士兵。戰斗中,他的腹部被敵人彈片劃傷,但他依然咬牙堅持,用布條簡易包扎后繼續作戰。最終,由于失血過多,蔣誠倒在了戰場上。等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已經被送到醫院,身上經歷了四次手術,腹部也留下了一條超過一尺長的疤痕。
憑借著無畏的勇氣和杰出的戰功,蔣誠獲得了一級功勛,并且他的《革命軍人立功喜報》送到了家鄉。但由于地址上的錯誤,喜報一直滯留在合川縣檔案館,直至1988年才被王爵英發現。
默默奉獻,深藏功名
1954年,蔣誠跟隨部隊回國,繼續服役。在此期間,他積極參與各種任務,憑著突出的貢獻,他又獲得了三等功。
1955年,國家號召退伍軍人回鄉參與建設,蔣誠響應號召,帶著簡單的行李返回家鄉。他從部隊帶回來的,只有一塊肥皂和一條毛巾。回到家鄉后,蔣誠開始投身地方建設,但他從未提及自己曾在戰場上所立下的赫赫戰功。人們并不知道,蔣誠曾是一名戰功顯赫的革命戰士。
隨著時間流逝,蔣誠學會了養蠶,并且在興隆鄉桑蠶站工作。到1983年,蔣誠的家鄉開始修路,鄉親們集資但還缺少1000元。蔣誠得知后,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名義從銀行貸款,支持鄉里的建設。由于蔣誠微薄的工資,貸款的利息不斷累積,最終原本的1000多元貸款變成了2400元。
終于,王爵英帶著這份喜報,找到了已經年邁的蔣誠。當喜報交到蔣誠手中時,他羞澀地笑了笑。此時,蔣誠的事跡才被鄰里鄉親所知。大家才明白,原來身邊有這樣一位曾經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英雄。
蔣誠低調地說:“比起我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太幸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