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形勢嚴峻,然而高校的學費卻蹭蹭往上漲,最高的一年漲到了10.5萬元。您沒聽錯,一年10.5萬,四年下來就是40多萬元,這哪是讀書,簡直像去送錢啊!
如今大學怎么變得跟奢侈品似的?要是讀個書拿個文憑,畢業后能賺點錢倒也還好。但你知道現在雙非文科生正經歷學歷貶值的痛苦嗎?他們的就業率現在不足30%,考公競爭激烈,比例達到60比1,起薪還很難突破4000元。985、211高校的學生,你以為就好很多嗎?就業率也才維持在60%左右,有人靠送外賣過渡,有人靠做家教維持生計。這場看似體面的教育背后,是40萬的教育投資與4000月薪的殘酷現實。
于是,現在社會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現在高中畢業后就去送外賣,四年后將成為大學畢業生的師傅。當然,有些人不服氣,加入了438萬的考研大軍,這又得多花幾十萬學費。可最后還是研究生去送外賣,收入不盡人意,心里卻還滿懷期待。關鍵是學費每年都在漲,學校哪來這么大底氣呢?
民辦高校漲價也就罷了,公辦高校也跟著漲,每年少則漲500元,多則漲2萬,漲幅最大的是北京交通大學,一下子漲了2萬。更離譜的是,有的學生讀了一半還被要求漲價,就像去年學費還是8500元一年,今年就漲到10.5萬元。
而且,現在漲價的可不是一兩所大學,而是幾十所高校仿佛商量好了似的,從北京、上海到偏遠的云南、新疆,各大高校都在漲。有的學生讀了一半,學校說因為大三的書本費比大二貴,所以要加錢,難道是大三的書含金量更高所以更貴?
要知道,高校的收入主要有兩塊,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2014年到2018年,某地41所省屬高校的財政撥款占比高達50%,而學費收入只占26%。反觀民辦高校,基本只能靠學費收入,所以一般民辦高校學費比公辦高校高出不少。
近十年來,那些主要靠學費收入的民辦高校,因人口出生率持續創新低,很多陷入招生困難的境地,招不到學生就沒有收入,關停也就不足為奇,而且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邊緣化的高校走向關停。沒錢維持運營,高校自然就辦不下去了。
對于公辦高校而言,一方面,經濟下行,財政資金要用到關鍵地方。現在各行各業都缺錢,整體資源有限,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有限的資源必然會向頭部集中。比如深圳大學拿到了75億的預算經費,在地方高校預算中排名第一;工信部直屬的幾所高校,也就是俗稱“國防七子”的學校,拿到的經費預算也很高。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對高校的影響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幼兒園已經出現關停潮,有人預測到2037年之后,高校的關停潮也會來臨。所以,現在高校漲學費,不管是漲500元還是更多,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大趨勢。
當教育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變成奢侈品,當碩士文憑從稀缺品變成普通物品時,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給學歷“鍍金”,還是另有深意?
對于即將面臨這一困境的年輕人,尤其是普通工薪家庭或農村家庭來說,該如何權衡經濟壓力增大與學費上漲的關系?又該如何看待大學文憑與就業即失業的社會現狀?面對一年比一年高漲的學費,他們又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