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七不”治學與處世原則的錢學森、把自己所有積蓄都捐贈出來的郭永懷、不要“原子彈之父”稱號的錢三強……近日,當記者得知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組織編寫了《百位著名科學家作風學風故事》一書,好奇心瞬間被點燃,迫不及待翻開這本還散發著墨香的書。
百位著名科學家作風學風故事
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編
北京 : 科學出版社,2025. 6
ISBN 978-7-03-082532-2
這些故事仿佛一扇時光之窗,讓人們從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中,得以感悟中國科學發展的精神密碼——
錢學森的“七不”原則直抵人心。這位科學巨匠踐行著“不題詞、不寫序、不參加任何科技成果評審會和鑒定會、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兼榮譽性職務、上年紀后不去外地開會、不上任何名人錄”的信條,這種近乎固執的堅持,恰是對科學純粹性的守護。在當下回望這份多年前立下的規矩,發人深省。
郭永懷的故事讀來令人動容。“十二年如一日”從不休星期天和節假日,無論寒冬酷暑總是徒步上班,把稿酬作為黨費上交……這些細節描繪出一位科研人的精神畫像。更令人感慨的是,作為一位科學大家,他解決了那么多科學難題,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卻沒來得及為女兒買一雙過冬的棉鞋。
錢三強拒絕“原子彈之父”稱號的往事,在急于求成的浮躁風氣面前顯得尤為珍貴。“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的樸素話語,折射出一個道理:科學是集體智慧的交響。
回溯激情燃燒的歲月,抒寫赤誠報國的科學精神。優良的作風學風猶如科技創新的“生命線”,是決定創新高度的“精神密碼”。從一窮二白到站上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每一項重大成就,都深深鐫刻著老一輩科學家的奮斗足跡。在中國創新指數進入全球前列的今天,打開這些故事,仿佛進行了一場同老科學家的跨時空對話。
“這些故事如同一顆顆時間膠囊,封存著中國科學發展最珍貴的基因。”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負責人表示,通過講好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引導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科研人員,主動踐行誠信嚴謹的科研態度、清廉簡樸的工作作風、忘記“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自覺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不良風氣,聚焦國家需求,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中國科學院青年科研人員代表們說,要時刻以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正己立身、涵養品德,捍衛科學的清正和純潔,用良好的作風學風照亮追尋科學真理的征途。
合上書頁,那些樸素的身影漸行漸遠,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印記,依舊清晰可辨。這就是重溫的價值,更是未來的啟示。(完)
來源:新華社
百位著名科學家作風學風故事
中國科學院直屬機關黨委編
北京 : 科學出版社,2025. 6
ISBN 978-7-03-082532-2
《百位著名科學家作風學風故事》一書生動講述了發生在100位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的優良作風學風故事,展現了他們嚴謹治學、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簡樸勵行、修身齊家的高尚品格。本書通過講好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引導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年輕的科研人員,主動踐行誠信嚴謹的科研態度、清廉簡樸的工作作風、忘記“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自覺抵制浮夸急躁、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不良風氣,聚焦國家需求攻堅克難,勇攀高峰,推動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本書既可作為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開展主題學習教育、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讀本。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