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宇宙的神秘面紗背后,相對論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姿態揭示了它的樣貌,再次讓我們意識到人類在宇宙面前的無知與渺小。
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先來對比一下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差異:
首先,量子力學是諸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而相對論基本上是愛因斯坦一人獨立完成的。
其次,量子力學如同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從普朗克開始的點滴積累,而相對論卻是突然降臨,幾乎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無論量子力學如何不可思議,它都是從實驗現象出發,為了解釋這些現象而形成的理論公式,而相對論則是由愛因斯坦提出的設想,之后才根據理論去尋找實驗驗證。
第四,量子力學為科學家們贏得了無數諾貝爾獎,但相對論自誕生以來卻始終無緣獲獎。
第五,量子力學已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可能并不知曉,誤以為量子力學只是物理學者的學術游戲。實際上,現代科技的許多輝煌成就都得益于量子力學,而相對論主要只在校準計算中有所應用,并未直接促進生產技術的發展。
第六,量子力學主要應用于微觀世界,如電子、質子等粒子,而相對論主要應用于宏觀世界,如恒星、時間和空間等概念。
第七,量子力學所描繪的世界是片段化的、量子化的,與之相反,相對論所呈現的世界則是連續的。
你會不會也覺得這些巧妙的巧合太過分了,讓人懷疑這是上天在跟人類開個大玩笑。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就像是精心安排好的一場戲,彼此矛盾卻又都令人震驚,不斷折磨著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者!
物理學者天生就有「大一統思想」,渴望將宇宙中的所有規律總結為一個公式。為了融合這兩個理論,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日后再慢慢講述。
在經典物理學時代,同樣有一個大統一的故事。經典物理在牛頓時代蓬勃發展后,逐漸走向統一。
在追求大統一的過程中,最耀眼的成就非「麥克斯韋方程組」莫屬,它至少位列人類最偉大的公式前三名!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原本「電」與「磁」是兩個獨立的領域,但法拉第Q發現電磁感應之后,大家明白電和磁其實暗通款曲,只是缺少一個橋梁。正當眾人焦慮無計可施之際,麥克斯韋大筆一揮,讓電和磁成了一家人。
麥克斯韋方程組以極其優美的形式,完整地闡述了電和磁的相互轉化規律,它堪稱物理學界的瑰寶。作為瑰寶,自然會吸引各路人物,其中就包括我們的主角,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對「光」有著特別的興趣,而光是一種電磁波,由麥克斯韋方程來描述。于是,愛因斯坦沉迷于研究這組方程,仿佛楊過悟出了黯然銷魂掌。經過深入研究,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驚世假設:光速不變原理。
光速不變原理是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你站在路邊不動,我騎車速度為10,一輛車開過你速度為50。正常情況下,車對你的速度就是50,對我來說就是40。
如果場景中的車換成「一束光」,那么對你來說光速是30萬,對我來說就是29萬9990,對吧?但愛因斯坦表示,我們對「光」的了解太少了,無論我們的速度如何,光速始終是30萬。
哪怕我速度為0,而你速度達到29萬9999,同一束「光」經過我們,對你來說光速還是30萬,對我來說也一樣。
這束光到底是不是兩束光?其實是同一束光,只不過在不同觀察者看來,光速始終恒定。這就是相對論的基礎假設:光速不變原理!
為何將「光速絕對不變」命名為「絕對論」,而非「相對論」?
「相對論」這一概念與「絕對時空觀」相對。學術上說,所有慣性參照系中的物理定律數學形式相同,被稱為「相對性原理」,這是相對論的第二個假設。可能你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別擔心。
這個議題還帶有些哲學的味道。
回到之前的場景,我騎車速度為10,你站在路邊不動。假設整個宇宙只剩你我,那么到底誰在動?
在我看來,你和我都在動。為了明確誰在動,就稱之為「我相對于你的速度是10」。這在高中物理中常見,現代人不難理解,但在當時「以太」學說的背景下,就不同了。
「以太」是什么?
這是亞里士多德這位學者提出的觀點:空間由以太構成,只是我們看不見。靜止和運動都是相對空間而言,也就是說「我相對于空間的速度是10」,而不是「我相對于你的速度是10」。這構成了牛頓時代的「絕對時空觀」。
當時,這是一個主流觀點。著名科學家邁克爾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位科學巨擘一直在尋找以太,然而經過8年的努力,他親手終結了以太理論。
“光速的恒定性”以及“相對性原理”,難道就這樣?難道這就能改變整個世界?是的,就是這兩點,大家注意了,理論物理學的大師愛因斯坦要開始飆車了!
假設這位理論物理學的大師將車速提升至光速的一半,緊接著,車頂射出一道光,垂直投射到地面。對于車廂中的乘客而言,車輛是處于靜止狀態的,如同在無動于衷的車里投下一束光,那么結果顯而易見,這束光就筆直地射向地面而已。因此,這束光走過的距離便是車箱的高度,耗時為:車箱高度/光速。
但對車外的觀察者而言,情況就不那么簡單了。這道光是在行進中的車廂內垂直下降的,而在此過程中,車廂持續移動,因此,光走過的實際上是一條斜線。
這就好比在車廂頂部發射一顆子彈至地面,在車廂內部的人看來,子彈是垂直下墜的,但從車廂外的人角度來看,子彈是斜線著地的,斜線移動的距離顯然會超過直線移動的距離。
在傳統物理學的范疇中,這一點并不成問題。因為子彈的速度是疊加上車輛的移動速度,所以子彈的實際速度有所增加,即便移動的距離更遠,但最終所花費的時間是一致的。
然而,愛因斯坦卻說,光速是固定不變的,無論車輛的移動速度如何變化,光速始終是那個恒定值,因此,問題變得復雜了,因為路徑更長了,而光速又恒定不變,那么計算下來時間自然也要更長了!
對同一事件,車廂內的時間似乎要比車外的時間要長,這似乎難以解釋吧。
愛因斯坦卻說,這有什么不可以呢,光速是不變的,唯有讓時間做出妥協了,是的,車廂內的時間膨脹了!
時間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愛因斯坦說怎樣就是怎樣。我們換個例子來考慮。
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如果在車廂的正中心閃光,就像點亮一個電燈泡,對于車廂內的人而言,車輛是靜止的,那么光線應當是同時照亮前面和后面的壁面。但對于車外的觀察者來說,車輛在移動,而光速保持不變,所以光應該先照亮后壁,然后再照亮前壁。這不再僅僅是時間膨脹與否的問題了。
如果在前后壁分別安裝接收器,那么這兩個接收器是同時接收到信號,還是有先后之分呢?
愛因斯坦會說,你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同時”。如何判斷在兩個不同位置發生的兩件事是否同時發生呢?當這兩件事發生時,各自發射一個閃光信號,如果這兩個閃光信號同時到達兩地的中間位置,那么我們就認為這兩件事是同時發生的,否則就是不同時。因此,車廂內的人認為是同時的,而車廂外的人則認為不是同時的,“同時”這個概念也是相對而言的。
各位是否明白?在這一切中,“光”得到了愛因斯坦的偏愛,時間也要跟隨光的步伐。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太陽突然消失,那么8分鐘后,地球會得知這一消息。那么地球人是否有可能在太陽消失的一瞬間就得知這一消息呢?愛因斯坦會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太陽消失,地球仍然可以感受到陽光,感受到太陽的引力,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在8分鐘內是不可能得知太陽消失的消息的。
即便是從太陽上打電話給地球,無線電信號也需要8分鐘才能抵達地球。那么,對于地球人來說,太陽是8分鐘前消失的還是現在消失的?
好的,我承認我已經有些混亂了,那我們就繼續把這個問題攪得更亂一些。車廂內的人要怎么測量車廂的長度呢?
這很簡單,直接用一把尺子量就可以了。但對于車廂外的觀察者來說就不太容易了,因為車廂是在移動的,而你手中的尺子是靜止的。
你必須在同一時間記錄下車頭和車尾的尺子讀數。如果按照愛因斯坦定義的“同時”來操作,那么你測量的結果會發現,移動中的車廂比靜止的車廂要短一些,這個結論似乎有些牽強?
愛因斯坦卻說,在“光”面前,連時間都可以妥協,長度又算得了什么呢!沿運動方向的物體長度會收縮,這被稱為“長度收縮效應”,或者簡稱“尺縮效應”。好了,既然質量也與時間和速度相關,那么質量自然也無法保持原狀了。
是的,因為時間與速度相關,速度又與動能相關,動能又與質量相關,由此推導下來,質量也就不再是原來的質量了。愛因斯坦說:質量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再結合動量和動能公式,我們就得到了著名的質能方程:E=MC 的平方。
盡管愛因斯坦把時間、長度和質量攪得亂七八糟,但歸根結底,這不過是運動參照系和靜止參照系之間的公式轉換。擅長數學的同學可能已經開始炫耀了,時間膨脹、長度縮短、質量增加,這些都可以通過“洛倫茲變換”來推導。
去研究這些公式,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愛因斯坦不喜歡超光速了,因為根據這些公式,一旦物體達到光速,時間會變得無限慢,長度會變得無限小,質量會變得無限大,這種荒謬程度連愛因斯坦自己都無法接受了。
我們注意到,之前所述的所有假設都是在勻速和靜止的條件下討論的,這種場景僅適用于理想狀態,應用范圍相對狹窄,因此被稱為“狹義相對論”。
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還需要在系統中加入引力或加速度等因素,適用范圍更廣泛,這就是所謂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不僅概念獨特,其數學模型亦是錯綜復雜,愛因斯坦不得不向數學高手格羅斯曼求助,共同撰寫了《廣義相對論綱要和引力論》。這篇劃時代的論文,對于非數學和物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可能需要繞道而行,以防引起不適。
英籍科學巨擘愛丁頓,不僅是愛因斯坦的忠實粉絲,也是首位將廣義相對論介紹至英語世界的學者。
有一次,某人對愛丁頓發問:「尊敬的教授,世間唯有三名學者能理解相對論,此言當真?」愛丁頓沉思片刻,答曰:「您所言或許不假,但我好奇,這第三位學者究竟為誰?」
這則軼事最終演繹成如今廣為人知的流言:全球唯有三人通曉相對論。這當然過于夸張,但不可否認,廣義相對論的復雜程度的確超過了量子力學。
玻爾曾言,量子力學初學不會,倒過來說,多學幾次尚有領悟之機。至于廣義相對論,對普通人而言,唯有硬著頭皮嘗試,能一知半解便是幸事。
以下是對廣義相對論的簡化解釋:
假設一位司機猛踩油門,車輛加速行駛。一束光從車內頂棚射向地面,光速恒定,而車輛加速度增加,仿佛水流向下,車輛在加速,水流便會呈現彎曲,那么光的傳播路徑亦是彎曲的。
愛因斯坦認為,光速恒定不變,那么只能歸咎于空間彎曲!這似乎有些牽強,難道不是自己在扭曲嗎?愛因斯坦堅持,空間本身在彎曲。
愛因斯坦進一步解釋,「引力」與「加速度」效果等同,引力也會導致空間發生彎曲。試想,若引力足夠強大,空間彎曲至極,像折疊紙張般將遠處兩點彎曲重合,會發生何種奇景?
沒錯,蟲洞的概念由此誕生!若能撕裂空間,開一蟲洞,即可從一點瞬移至另一點,實現夢幻般的空間跳躍。
至此,你或許仍覺得這全是無稽之談,斥責愛因斯坦不過是招搖撞騙的江湖術士。
相對論就像被埋藏于物理學殿堂的炸藥,只待一點火花。然而,不久之后,無數火花紛至沓來,將傳統物理學的宏偉大廈炸得粉碎。
1911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指出太陽的引力和質量會造成周邊空間彎曲,導致光線在經過太陽附近時發生偏折,該現象可在日全食時觀測到。
愛丁頓成功說服英國政府資助了這項看似荒誕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恒星的位置確實發生了微小偏移,與相對論的計算不謀而合。愛丁頓感慨萬分,稱這個微小的偏移徹底改變了世界。
愛因斯坦因此一夜成名,卓別林的一句妙語準確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人們為我喝彩,是因為他們理解我的藝術,而人們為愛因斯坦歡呼,是因為他們不懂他的科學。」
困擾天文學界的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也因相對論得到了完美解答。水星在近日點時會出現一些額外的進動(普通人或許可以理解為,水星靠近太陽時,會發生某種奇異的搖擺),每百年多出的43角秒進動無法用傳統理論解釋。
愛因斯坦通過計算得出,太陽對空間的彎曲效應正好是每百年43角秒,與觀測數據完全吻合。這意味著,額外的進動是由空間彎曲所引起。后續對金星的觀測數據也與相對論的預測相符。
為驗證引力和速度對時間流逝的影響,科學家們將原子鐘送入外太空,由引力導致的時間差異也與相對論的預測分毫不差。
所有實驗均證明,相對論絕非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學依據之上的理論。
相對論以不可逆轉的姿態揭開了宇宙的神秘面紗,再次提醒人類自身的局限與渺小。
不得不再次對愛因斯坦致以敬意!在當時,人們還沉浸在量子力學帶來的震撼之中:物質具有波動性、粒子位置充滿不確定性,而相對論對空間的描繪卻是連續的、可精確計算的、與量子力學截然不同,這無異于逆天而行。
誰也未曾預料到,天公作美,竟同時為人類送上兩份風格迥異的禮物!更難能可貴的是,愛因斯坦不僅是量子力學的奠基者之一,還是相對論的創始人,這種「左右互搏」的才情,雖不敢說「后無來者」,至少是「前無古人」。
因此,在物理學的歷史長河中,愛因斯坦僅次于開天辟地的牛頓,位居第二。
盡管如此,相對論的實際應用屈指可數,通常僅用于校準各類觀測數據和實驗設備,例如GPS定位修正、高能粒子質量與壽命的變化,或預測引力波的存在等。
回顧廣義相對論的起源,愛因斯坦在證明光速不變的過程中,讓無數物理學家陷入瘋狂。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將科學的主干分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但科學家們堅信,萬物的本質終將融為一體。過去一個世紀里,人們夢寐以求的就是統一這兩大理論,然而至今無人能及。
盡管前路艱險,科學家們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著統一的大目標。近年來,熱門的「超弦理論」和大型對撞機實驗,正是人類在追求統一理論道路上新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