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于中子星的存在感到困惑,甚至懷疑科學界的論斷。他們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推測,這樣重的天體似乎難以存在于世。
然而,科學已經證實,中子星確實存在于宇宙中,而且數量眾多,已經發現數千顆。它們雖然微小,直徑僅二三十公里,不及一個中型城市大,但它們在星際間是真實的存在。以冥王星為例,其直徑為2376公里,距離我們60億公里(約0.0006光年),而離我們最近的中子星則遠達幾百光年之外,因此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
科學家們在理論推導上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在尚未發現某些特殊天體之前,它們便已通過理論預言了它們的存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尤其是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論,預言了在極大的引力作用下,某些天體會壓縮成密度極高的天體。后來,人們把這類天體命名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科學家們早已經計算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形成條件。
舉例來說,一個質量在太陽以下8倍的恒星,在其演化晚期,會膨脹為紅巨星,分為外殼和內核,外殼消散于太空,內核則壓縮成一個密度極高的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通常介于太陽質量的0.6到1.44倍之間,超過這個范圍,它將無法維持穩定,進一步坍縮。
因此,1.44倍太陽質量成為白矮星的一個極限質量,這個理論由印度裔美籍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提出,因此這個極限也被稱作錢德拉塞卡極限。
當白矮星的質量達到1.44倍太陽質量的臨界點時,其電子簡并壓力將不足以抵抗自身的引力,進而引發爆炸,并最終形成一顆質量超過太陽1.44倍的中子星。因此,中子星的質量下限是太陽的1.44倍,上限則取決于中子星的旋轉狀態,通常在太陽質量的2.16到3.2倍之間。這一上限被稱作奧本海默極限,由猶太裔美籍物理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提出。
超過奧本海默極限的中子星最終會坍縮成黑洞。一般認為,超過太陽8倍質量以上的恒星,在死亡時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留下一個質量不超過1.44倍太陽質量的中子星。而質量超過30倍太陽的恒星,在超新星爆炸后,核心質量往往超過奧本海默極限,直接坍縮為黑洞。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這些特殊天體的形成呢?
這就涉及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這個理論由瑞士籍奧地利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提出,是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之一。它表明,在同一費米子系統中,兩個或更多的粒子不能處于完全相同的狀態。簡單說來,就是相同的粒子不能擠在一起,它們之間存在一種相互排斥力,即簡并壓。
粒子物理學已發現我們世界的幾百種粒子,這些粒子分為兩類:費米子和玻色子。能形成物質實體的粒子如電子、中子、質子、夸克等都屬于費米子,因此每種費米子間都存在簡并壓,且隨著等級的提升愈發強烈。
在我們日常所見的物質,無論是柔軟還是堅硬,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這些物質都是空曠的,空間比實體更大。這是因為原子和分子間存在斥力,本質上是電磁作用力。
依靠電磁作用力支撐引力壓力的物質,就是我們通常認知的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物質。而依靠簡并壓來抵抗引力壓力的物質,已經超越了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正常”物質。
只有在極大的壓力下,這些物質才能被壓縮。在地球上,地心壓力是自然壓力的最大值,達到海平面大氣壓的360萬倍。但這樣的壓力只能將物質壓縮到非常密實的狀態,物質的構成依然以原子和分子為主。在實驗室里,通過瞬間制造的數百萬倍高壓,可以將氫轉化為金屬氫,但它仍由氫分子構成,電磁作用力依舊是支撐這種壓力的主要力量。
只有在壓力極大時,分子才會被壓垮,原子也被壓垮。這時,簡并壓開始與外部引力壓力抗衡。白矮星就是一個例子。太陽類恒星演化晚期,巨大質量向外膨脹,核心的巨大壓力會把核聚變完成后剩下的碳球壓縮到極高密度狀態。此時的碳球大小與地球相當,質量卻相當于太陽的0.6倍左右,引力壓力達到地球海平面的10億倍。此時,物質無法再保持原子和分子的形態。
在這種壓力下,原子被壓垮,但原子核仍保持完整。外層電子被壓離原來的能級和軌道,成為自由電子。這時電子簡并壓開始發揮作用,電子間的排斥力阻止它們相互靠近。依靠這種壓力,物質維持一個穩定的狀態。此時的原子核漂浮在這自由電子的海洋中,保持著完整的狀態。
白矮星上的物質不再是我們所認知的由118種元素組成的任何物質。原子之間沒有空隙,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空間也被壓縮,這種物質被稱為電子簡并態物質,密度大約為10噸/cm^3。
中子簡并壓支撐著中子星這樣的簡并態物質。
當白矮星持續吸積物質,質量達到太陽的1.44倍時,其核心處的壓強將達到令人瞠目的10^28個大氣壓,這比地球海平面的大氣壓力高出1萬億億億倍。在這種超高壓的作用下,電子簡并壓無法再維持平衡,電子被擠壓進原子核,與質子結合成中性中子,與原有的中子混合,使得整個星體變為一個巨大的中子集合體。
通常,原子核的密度高達10^14g/cm^3,換算過來就是1億噸/cm^3。相比之下,中子星的密度有時甚至能達到10億噸/cm^3,這意味著它的密度超過了原子核。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子之間的距離比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還要近。而中子星正是憑借中子間的排斥力,勉強維持其物質形態,這種狀態的物質被稱為中子簡并態物質,它并不存在于我們地球上的任何元素形式中。
在理論物理學中,還有一種超越中子簡并壓的極端狀態,即夸克簡并壓。
假設宇宙中存在夸克星,其密度將遠超中子星,可能高達數億倍。然而,至今我們仍未發現夸克星的蹤跡。主流觀點認為,如果中子星的質量超過了奧貝海默極限,就會塌縮成黑洞,所有物質都被壓縮至一個無限小的奇點,從而形成無限大的密度和溫度。這個奇點以史瓦西半徑為界的球狀空間里,任何物質都無法逃脫,包括光線。
現在,當我們了解到這些極端天體的形成過程和它們驚人的密度,就可以理解為何中子星哪怕是一勺之物也有幾十億噸的重量。簡化理解,只要想象一個質量比太陽大、半徑達幾十萬公里的天體被壓縮到只有十幾公里大小,就能感受到這種天體物質密度的巨大。如果我們將地球的物質送往中子星,同樣會面臨同樣的重量問題。如果將地球上的七十億人口全部遷移到中子星上,在那強大的引力作用下,他們將被壓縮到不足一個立方厘米。
那么,中子星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中子星的半徑僅有十幾公里,如果能在這種星球上騎行,一天內就能繞行一圈。但是,目前已知的中子星距離地球都在數百至數千光年之外,人類的觀測能力甚至無法看到離太陽系最近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如何能發現如此遙遠的天體呢?
答案在于中子星自身的幾個顯著特性。除了強大的引力壓力,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000億至10000億K,磁場強度更是高達20萬億Gs(地球磁場強度僅為0.7Gs),能量輻射輸出則能達到太陽的百萬倍,形成強大的射電源。
中子星還具有極高的旋轉速度,通常每分鐘旋轉數百圈,最快的中子星甚至能達到2000至3000圈。由于中子星的自轉軸和磁極不重合,其強大的能量射線會從磁極以一定角度射向宇宙空間。隨著星體的旋轉,這些射線如同燈塔般掃過夜空,并有時會被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捕捉。
1932年,當中子被發現后不久,前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就預言了中子星的存在,但一直未能得到證實。直到1967年,天文學家們接收到了來自宇宙的規律性電波,類似人類的心跳,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人們一度以為這是外星文明的信號,因為其與人為控制的信號實在太過相似。最終,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揭示了這種電波來源于某種特殊天體,我們稱之為脈沖星,而脈沖星正是中子星高速旋轉產生的脈沖信號,它們掃過地球時被我們發現。因此,休伊什榮獲1974年的諾貝爾獎。
中子星不僅存在,而且已經為人類的探索提供了幫助。
得益于中子星強大的能量輻射和旋轉產生的射電脈沖,它們不斷被人類發現。科學家們估計銀河系內可能有超過20萬顆中子星,目前已知的數量達到數千顆。例如,中國建造的貴州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自2016年投入試運行以來,短短數年內已經新發現了數顆脈沖星。
盡管我們目前仍無法直接觀察真實的中子星,也無法接近這些極端天體,但它們的發現對于人類認識和探索宇宙至關重要。特別是脈沖星穩定而規律的脈沖信號,宛如宇宙中的燈塔,為未來人類的星際航行提供了潛在的導航定位點。
最終結論:中子星是真實存在于宇宙中的神秘天體,它們的物質狀態異于我們所熟知的普通物質,而是由中子簡并態構成,密度甚至能達到原子核密度的數倍到數十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