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年齡約 138 億年,可觀測宇宙直徑卻達 930 億光年 。這兩個數字,一個關乎時間的跨度,一個代表空間的廣袤,它們之間巨大的差異,開啟了我們對宇宙本質和演化的深入思考。
從時間尺度來看,138 億年是一段難以想象的漫長歲月。地球的年齡約為 46 億年,人類的演化歷史不過數百萬年,相比之下,宇宙的年齡顯得更為古老。在這 138 億年里,宇宙經歷了從大爆炸的熾熱、高密度狀態,逐漸冷卻、膨脹,物質聚集形成恒星、星系、行星等天體的復雜過程。
而 930 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則展現了宇宙空間的浩瀚無垠。光在真空中以每秒約 30 萬公里的速度傳播,一年所走過的距離就是一光年,這已經是一個極其巨大的長度單位。可觀測宇宙直徑達到 930 億光年,意味著如果一束光從可觀測宇宙的一端出發,要經過 930 億年才能抵達另一端。
這兩個數字的矛盾之處顯而易見:如果宇宙只有 138 億年的歷史,那么即使光從宇宙誕生之初就開始傳播,其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也應該是 138 億光年,怎么會出現直徑 930 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呢?這一矛盾挑戰著我們對宇宙的常規認知,也激發了無數科學家深入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
在探索宇宙年齡與可觀測宇宙直徑差異的過程中,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假設開始 —— 如果宇宙是靜態的,情況會怎樣呢?
在這樣一個靜態宇宙模型里,一切都仿佛被定格,沒有天體的移動,沒有空間的變化,光在其中獨自穿梭。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光速是宇宙中信息和能量傳播的上限,其在真空中的速度約為每秒 30 萬公里 。
在這個靜態宇宙中,從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起,光就開始向四面八方傳播。如果宇宙年齡是 138 億年,那么光在這段時間內所走過的距離,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范圍。簡單計算可知,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應接近 138 億光年。
就如同在一個寂靜的池塘里,一顆石子投入其中產生的漣漪,以固定的速度擴散,經過 138 億年,漣漪所能到達的最遠距離,就定義了這個靜態宇宙的可觀測邊界。當然,由于宇宙中并非完全真空,存在著各種星際物質,光在傳播過程中速度會受到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相對較小,不會導致可觀測宇宙直徑與 138 億光年產生巨大偏差 。
然而,現實中的宇宙遠非如此平靜和簡單。
天文觀測清晰地表明,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天體都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有些星系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我們。當考慮到這種天體間的相對運動時,情況就變得有趣起來。根據相對速度的原理,兩個物體遠離彼此的速度可以接近光速的兩倍。
想象一下,兩束光從同一點出發,向相反的方向傳播,在我們的觀測視角中,它們相互遠離的速度就是兩倍光速。在宇宙中,天體的運動雖然達不到光速,但當一個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它發出的光又以光速向我們傳播時,這就使得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得到了擴展。按照這樣的相對速度計算,可觀測宇宙的直徑不再局限于 138 億光年,而是最多可以達到宇宙年齡的兩倍,也就是 276 億光年 。
這就好比在一個不斷有物體移動的大舞臺上,光的傳播范圍因為物體的運動而被拓寬,我們能夠看到的 “表演區域” 也隨之擴大。但 276 億光年仍然遠遠小于實際觀測到的可觀測宇宙直徑 930 億光年,這表明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在影響著宇宙的可觀測范圍,而這個關鍵因素,就是宇宙的膨脹。
20 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長期對遙遠星系的觀測,開啟了人類對宇宙膨脹認知的大門。
他發現,星系發出的光存在紅移現象 ,這一現象表明星系正在遠離我們。當光源遠離觀測者時,光的波長會被拉長,向光譜的紅色端移動,這就是紅移的原理,與我們熟悉的多普勒效應類似。
比如,當火車鳴笛駛離我們時,聲音的頻率變低,音調變得低沉;而當火車鳴笛向我們靠近時,聲音頻率變高,音調變得尖銳 。在宇宙中,星系發出光的紅移就如同火車駛離時的鳴笛,揭示了星系的退行運動。
哈勃經過深入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星系退行速度與它們和地球的距離成正比,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其公式表達為 v = H0?D 。
其中,v 代表星系退行速度,H0 是哈勃常數,D 表示星系與我們的距離 。哈勃常數描述了當下宇宙的膨脹率,其數值的精確測量一直是天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從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所做的高精度測量,基于宇宙學標準模型可以得出哈勃常數值 H0 = 67.4±0.5km?s?1?Mpc?1 。而利用造父變星和超新星作為標準燭光,用傳統的宇宙距離階梯方法得到的哈勃常數值卻明顯大于這個值 。這種差異在統計上是有意義的,也促使科學家們不斷探索和完善宇宙學模型。
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膨脹速度越來越快,這一現象被稱為宇宙加速膨脹。
20 世紀 90 年代末,對 Ia 型超新星的觀測數據為宇宙加速膨脹提供了有力的證據。Ia 型超新星是一種特殊的超新星,它們具有相對一致的光度,就像宇宙中的 “標準燭光” 。
通過觀測不同距離的 Ia 型超新星,科學家們能夠精確地測量宇宙的膨脹速率。結果發現,宇宙膨脹的減速率是一個負數,這意味著宇宙膨脹不是減速,而是在加速。
宇宙的加速膨脹對可觀測宇宙直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宇宙加速膨脹的過程中,星系退行的速度越來越快。這使得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范圍大大超出了僅考慮物質運動和靜態宇宙模型時的預期。科學家們通過復雜的計算,將宇宙的膨脹歷史、物質分布以及暗能量等因素納入模型,最終得出在當前宇宙加速膨脹的狀態下,可觀測宇宙的直徑大約為 930 億光年 。
可以想象,宇宙就像一個不斷膨脹的氣球,我們在氣球表面的某個點上觀測,隨著氣球的膨脹,那些原本距離我們較近的星系,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遠離我們,同時,新的星系也不斷進入我們的觀測視野,使得可觀測宇宙的直徑不斷增大。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它對物體的運動速度設定了嚴格的限制。狹義相對論指出,真空中的光速 c 是宇宙中一切物體運動速度的極限,約為每秒 299,792,458 米 。這意味著,任何具有靜止質量的物體,無論給予多大的能量,都無法達到光速,更不可能超過光速 。
雖然狹義相對論限制了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但宇宙膨脹卻不受此限制,這并不矛盾。關鍵在于,宇宙膨脹的本質是空間本身的膨脹,而不是物質在空間中以超光速移動 。
想象一個正在充氣的氣球,氣球表面上的點代表宇宙中的星系 。
當氣球膨脹時,這些點之間的距離會不斷增大,看起來就像是星系在相互遠離 。但實際上,這些點在氣球表面上并沒有自主移動,它們只是隨著氣球表面的擴張而被帶動分開 。
同樣,宇宙中的星系就像氣球表面的點,宇宙空間的膨脹使得星系之間的距離不斷增加,這種遠離速度可以超過光速,但這并非星系自身在空間中以超光速運動 。空間膨脹不涉及物質的運動,也就不涉及能量和信息的傳遞,因此不違反狹義相對論中關于物體速度不能超過光速的限制 。
在探索宇宙加速膨脹的奧秘時,暗能量成為了一個關鍵的研究對象。
暗能量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空間、具有負壓強的神秘能量形式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暗能量,但通過對宇宙大尺度結構和宇宙加速膨脹現象的研究,科學家們推斷出它的存在。在當前的宇宙學模型中,暗能量占據了整個宇宙的 70% 左右,成為主導宇宙演化的關鍵因素 。
暗能量的特性十分獨特,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物質和能量截然不同。
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負壓強,這種負壓強表現出與引力相反的作用效果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質會相互吸引,試圖將宇宙中的天體聚集在一起;而暗能量產生的排斥力則推動著宇宙中的物質相互遠離,加速宇宙的膨脹 。就像在拔河比賽中,引力是一方的拉力,而暗能量則是另一方強大的推力,且目前暗能量的 “推力” 占據了上風 。
總結
宇宙年齡與可觀測宇宙直徑之間的巨大差異,歸根結底源于宇宙的超光速膨脹 。從最初對靜態宇宙的假設,到發現宇宙中物質的運動,再到揭示宇宙膨脹這一關鍵因素,我們對宇宙的認知不斷深化。暗能量作為宇宙加速膨脹的幕后推手,雖然充滿神秘,但它的發現為我們理解宇宙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
這一探索過程不僅展現了人類對宇宙奧秘的不懈追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宇宙的復雜性和神奇之處 。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但宇宙中仍有無數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揭示 。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望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本質、暗能量的特性以及宇宙的未來走向 。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人類的腳步永不停歇,每一個新的發現都將引領我們邁向更廣闊的未知領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