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
自從妻子韋叢去世之后,元稹便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他為妻子寫下了很多情詩,可惜她再也看不到了。
韋叢雖然已經逝去,但是元稹對她的感情卻越來越深。一字一句訴說深情,最后造就了流傳千古的情詩。
這首情詩無人超越,它到底特殊在了哪里?
一次抉擇
公元799年,剛剛考中進士的元稹被調到了山西。他來到任所之后,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自家的親戚。
元稹的母親姓崔,崔家在唐朝可是一個大家族,在全國各個地方都有崔氏親戚。
雖然這家人可能是很遠很遠的遠親,但是到了拉近關系的時候,這層關系也得拿出來用。
元稹二十出頭便考中了進士,他的未來不可限量,想要討好元稹的人都快把他家的門檻給踏破了。
崔家人自然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他們利用這層親戚關系,快速拉近了與元稹的關系。
他們為了將元稹綁在崔家這艘船上,還想將自家女兒嫁給元稹。
崔家的女兒才貌雙全,又有才華又有顏值,與元稹在一起也算般配。
但這并不是元稹的理想婚姻,因為元稹認為結婚是“抱大腿”,而不是“當大腿”。
元稹并不想成為崔家的靠山,他只想為自己尋找一座靠山,好讓自己的宦海中不會輕易翻船。
不過崔家的女兒也確實很好,元稹實在舍不得拒絕,于是便開始與崔家的女兒談戀愛。兩人整天待在一起,看向對方的眼神中也是情意濃濃。
雖然兩人情投意合,但是元稹從來沒有提過成親一事,他還在尋找更好的結婚對象。
元稹在山西任職一年之后,必須回到長安參加考核,由于元稹在山西的表現很出色,因此他得到了京兆尹的賞識。
當時的京兆尹叫韋夏卿,他看中元稹之后,便讓自己的兒子去和元稹交朋友,想要拉攏元稹。
而元稹又從韋家兒子的口中,得知了韋夏卿還有一個女兒的消息。
元稹馬上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如果他現在向韋夏卿提親,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如果韋夏卿同意將女兒嫁給元稹,那么元稹之后的仕途將會一路順風。
提親這件事對元稹來說百利而無一害,就算韋夏卿拒絕了元稹,元稹也還有別的辦法。
元稹準備好東西之后,便來到了韋夏卿家里提親,其實元稹根本不知道韋夏卿的女兒長什么樣,是什么樣的性格,兩人是否合得來。
但是這些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門親事能讓元稹抱上韋夏卿這條大腿。
有了韋夏卿這個岳父,元稹升官就更容易了。
而韋夏卿在思考過后,決定同意這門婚事,元稹確實是一個有潛力的年輕人。
在他看來,這種政治聯姻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于是元稹與韋家小姐韋叢結為了夫妻。
元稹在長安成婚后,并沒有忘記山西的崔家小姐,但是崔小姐也是一個有尊嚴的人。
雖然崔家接觸元稹的目的也不單純,但是崔家小姐對元稹可是一片真心。
當元稹在長安成親的消息傳回來后,崔家小姐便選擇了絕食,沒幾天便去世了。
元稹沒想到崔家小姐居然如此深情,心中不免產生了愧疚。為了減輕心中的負罪感,元稹還為崔小姐寫了一個故事。
這位崔小姐,其實就是《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原型,而“張生”其實是元稹的反面。
元稹為了自己的仕途,選擇拋棄崔小姐,但是張生沒有這樣做,他還是回來了。
可能留下這樣一個美好的故事,就是元稹對崔小姐最后的補償了。
深情且專一
元稹既然正式迎娶了韋叢,便不再想著崔小姐的事。韋叢并不知道丈夫還欠著一筆情債,不過就算她知道了,也不會責怪元稹。
韋叢嫁給元稹的時候,元稹還沒有領悟到做官的真諦,因此家中十分貧窮。
韋叢雖然過慣了富裕的生活,但是她并沒有因婚后的貧窮生活而生怨。
其實在成親之前,元稹還以為這位被韋夏卿視為“掌上明珠”的韋小姐,會是一個性格比較強勢的女子。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元稹徹底消除了心中對韋叢的偏見。這位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又漂亮又賢惠,比崔家的小姐還要好。
有了這樣一位賢內助,元稹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是好景不長,元稹的岳父韋夏卿因為招惹了朝中高官,被貶到洛陽去了。
雖然洛陽也很繁華,但是那里畢竟不是京師,被貶到洛陽也就代表著遠離了朝堂,元稹的仕途也就指望不上韋夏卿的幫助了。
不光如此,韋夏卿去了洛陽之后,心里十分思念小女兒,元稹不得不帶著韋叢搬到洛陽去。
洛陽和長安之間的距離可不算近,來回一趟非常麻煩,但是元稹為了兼顧工作與家庭,不得不頻繁地在兩地之間來回跑。
這種來回奔波讓元稹苦不堪言。
而且沒了韋夏卿的幫助,元稹在仕途上也陷入了瓶頸,一直沒有什么升遷的門路。
韋夏卿想找自己的老朋友幫忙,但是這些人也都是勢利眼。
他們覺得韋夏卿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也就不拿他的話當一回事了。
不過韋夏卿也不是一個朋友沒有,有一個人愿意出手幫忙。
在此人幫助下,元稹當上了左拾遺,但是元稹上任之后,有點操之過急了。
左拾遺是皇帝身邊的言官,平日里負責給皇上提建議。
元稹很會提建議,但是這種事也得一步一步來。元稹直接將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皇上,讓皇上一時間難以接受。
皇上接受不了是小事,關鍵是元稹提出的一些建議,都是一些“大問題”,想要解決大問題,就免不了要招惹當時的權臣。
一個權臣就已經很難對付的了,元稹還到處樹敵。這些人聯起手彈劾元稹,元稹很快就在長安待不下去了。
在元稹三十一歲那年,他再次被貶,不過被貶不是最令元稹傷心的事,妻子的死才是。
就在元稹被貶前后,韋叢病逝了。元稹收到消息后十分傷心,但是他卻沒有辦法回家見妻子一面。
悲痛的元稹只能通過寫詩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他還專門讓人拿著詩到妻子墳前念。
韋叢去世之后,元稹給她寫了很多詩,比如《譴悲懷三首》《離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等。
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出自《離思五首》中的第四首,不過是元稹這些“懷念亡妻詩”中的尋常一首罷了。
這些詩中隨便拿出來一首,都可以稱得上是“千古第一情詩”,因為其中蘊含的都是元稹對韋叢的感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