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從頭至尾不斷被反復提及卻又被所有人都忽視的概念,這是一個只會在某種情境下或圈子中才會被經常提及的概念,這是一個大多數普通人即便聽到也會自動忽略或屏蔽的概念。
所謂“大局觀”,也常常被人稱作“全局觀”“全局思維”或“大局思維”,無論是“觀”也好“思維”也罷,最重要的還是著落在“大”與“全”這兩個字上。
在《以法之名》中,無論是目前為止忠奸難辨的蘭景茗與江旭東,還是只能是正義方代表性人物的張放,即便沒有直接說出“大局觀”這個詞,但他們大多都在有意無意間向下屬表達出要有“大局觀”的意見或指示。
無論是心思縝密的李人駿,還是唯唯諾諾的洪亮,都或多或少對領導并不會直說的“大局觀”產生應激反應。
簡單來說,“大局觀”就作為一個有一定權力的人,在分析、決策和處理問題時能夠從整體出發,站在比一般人更高的層次去統籌、兼顧各方面因素,而不是像市井小民那般,只會顧及局部或眼前的利益。
比如說“不僅能看到局部,還要看到整體”“不僅要考慮短期,還要考慮長遠”“不僅要看自己,還要考慮到大環境、團隊與社會”。
作為一個沒有“大局觀”的普通人,雖然我承認無法做到有“大局觀”,但卻并不否認或否定這種解釋之下的“大局觀”。
但是在《以法之名》中,無論是政法委書記蘭景茗,還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旭東,卻用另外一種解讀重新詮釋了什么是“大局觀”,并讓人對這種看似完全一樣的“大局觀”產生了嚴重的厭惡感。
因為這些人口中的“大局觀”不再是“不僅”與“還要”這種句式結構,而是在他們巧舌如簧的解釋下變成了“不能”與“還要”。
別看這前后只有一字之差,真正替換掉后的解釋,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與深意,比如說“不能只看到局部,還要看到整體”。
在“不能”這樣的語境下,任何會阻礙“萬海黑社會案件”終審判定為鐵案的細枝末節,都會被要求“還要看到整體”,并以此將像張文菁、喬振興這些疑點與瑕疵全都抹平。
原本“不僅”所要表達的在局部與整體之間找到平衡點,并以此為基礎做出對整體而言最優、最合理的決策,在換成“不能”之后變成了局部要為整體做出讓步甚至是妥協。
或許這才是《以法之名》最想要表達的意思,或許這才是《以法之名》真實的精髓所在。
當本該是從國家、全局和整體利益出發,來統籌協局部與整體、當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在強大如路線、戰略等詞匯面前,被一步步扭曲并逐漸改變了意思。
所以作為個體的我們,不能只顧及自己或本部門的利益,無論局部或內部有任何矛盾與疑問,在“大局觀”面前都要做到義無反顧的服從。
而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后,那個原本在指導組面前號啕大哭說自己“窮怕了”的謝鴻飛,此時已經敢于在李人駿面前教導他要有“大局觀”了。
多么可怕的轉變,多么出人意料的反轉。
一場本該簡單的生日宴,不僅讓東平市的牛鬼蛇神全都浮出水面,更讓我在蘭景茗等高段位領導的演繹下,重新認識與明子何謂“大局觀”。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李人駿長期只能做代理檢察長的原因所在,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洪亮只能到十一部這種部門工作的原因所在。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喬振興會成為保護傘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些人大多都沒有太過成熟的“大局觀”,也不會用“大局思維”來思考問題。
所以即便李人駿是蘭景茗的親戚,也只能做個代理檢察長;所以洪亮雖然是江旭東的女婿,作為岳父在明白女婿為人后,也希望他能早點離開這個并不很適合他的環境。
無論是蘭景茗還是江旭東,他們都是對“大局觀”正反兩面都十分清楚的大人物,即便是張放或孫向群這種中等人物,也明白自己在必要時候也要把“大局觀”的反面搬出來壓一下洪亮。
而作為鐵定是保護傘的謝鴻飛,或許是在之前生日宴上讀出了什么,更是敢于在李人駿的辦公室中直白講“要有大局思維嘛”。
也許這就是為什么《以法之名》中的保護傘們,能在面對指導組時都表現出無比囂張的原因所在。
因為他們懂得用“大局觀”來壓制一切質疑,因為“大局觀”在他們手中就像一把鋒利的銼刀,可以在任何時候輕易將那些所謂的瑕疵銼到一絲痕跡都沒有。
關于《以法之名》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