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功課
孩子們在閱讀
陪孩子們做游戲
“在城里輔導一節課要百十塊錢,我們也沒什么能給你的,這是自家榨的菜籽油,算是我們的一點心意。”2025年6月10日,看到村上一位老人執意要放下菜籽油,駐村干部王汝斌假裝生氣地說:“大叔,心意我領了,但油我絕對不要,你再這樣以后我就不輔導孩子了。”這是在榆中縣馬坡鄉旋馬灘村村委會“六點半課堂”發生的一件小事。
扎根鄉村
源于熱愛和情結
王汝斌是旋馬灘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他帶領工作隊員業余給孩子們輔導功課,使村中的留守兒童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學習場所。說起村委會里的這個課外輔導班,村民王勇高興地說:“小娃娃都貪玩,我們也沒時間一直盯著,很多知識我們也不懂,娃娃成績不理想,我們也只能干著急。現在好了,孩子每天主動去村委會聽課,他說老師們講題很仔細,不能錯過這么好的機會。”
王汝斌是蘭州市民政局干部,有著“資深”的幫扶經驗,這是他第二次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了,2016年至2017年,他擔任過夏官營鎮彭家灣村的駐村工作隊長。2024年10月,當聽說單位需要選派干部到幫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后,他主動請纓。“脫貧攻堅時期和鄉村振興時期我都有幸參與了。”再次來駐村工作,源于他對農村的深深熱愛,“我是農村出生、農村長大的,來村里,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他和鄉親們交流起來毫無障礙,大家也樂于和他交談,都說他“沒有一點疏遠,感覺就像我們村里人”。到村上來了沒多久,他就已經對村情戶情了如指掌了,用村民的話說“誰家的坑洞朝哪邊他都知道”。
心系民生
多舉措幫扶村民
在旋馬灘村大半年的時間里,王汝斌以改善民生為己任:在了解到村上的十幾戶困難戶缺少冬天的燃煤后,他立即向幫扶單位蘭州市民政局反映,經過多方協調,為每戶捐贈500公斤燃煤,幫助村民們溫暖過冬;來到一個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家中,他得知孩子父親去世、母親失聯,爺爺奶奶只能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王汝斌就覺得要為這些孩子解決問題。
重操“舊業”
創辦“六點半課堂”
在他看來,真正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最終還得依靠教育。曾經任過十多年小學教師的他下決心身體力行,在和村委會協商、征得孩子爺爺奶奶的同意后,他主動承擔起了孩子的課后輔導工作。當被問及是不是喜歡上王叔叔的課時,小姑娘高興地說:“當然喜歡了,王叔叔什么都會,就沒有難倒他的問題。而且他每天還教我們一些國學經典,這跟我們課本也有銜接,我比較感興趣。”后來王汝斌又動員工作隊其他隊員晚上一起輔導,工作隊的一位隊員滿其印大學畢業沒幾年,擅長英語,專門給孩子們輔導英語。滿其印說:“以前上大學的時候勤工儉學也做過家教。現在在隊長的帶領下,讓我又體驗到了奉獻的快樂。”
在村委會會議室開設的“六點半課堂”,每天晚上書聲瑯瑯。王汝斌笑著說:“曾經當了十多年的小學教師,后來到救助站,幾年后又任救助站未成年人保護中心主任,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一直跟孩子們打交道。現在來村上工作,習慣使然,還是關注孩子們更多一點。利用晚上的時間給孩子們輔導輔導功課,也算是‘重操舊業’了。”
長遠規劃
推動村民“富腦袋”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旋馬灘村村委很感謝駐村工作隊的付出,將輔導班開到村里,受到家長和村民一致好評。不僅解決了村里留守未成年人的“看護難”問題,給孩子們提供了舒適的學習場所,激發了學習樂趣,還提供了思想教育和應急安全知識講解服務,豐富了村里留守未成年人的周末和節假日生活,助力鄉村教育穩定向好發展。“我希望能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與孩子們共同成長,不僅僅輔導他們的作業提高成績,更希望可以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地學習,讓他們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王汝斌說,“六點半課堂”常態化開展后,村民對假期課堂的需求越來越多,這為他們以后進一步提升和改進工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希望能通過駐村工作隊的努力,讓文化滋養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村民生活,真正實現“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丹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