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先恩
小時候,從毛選中學得一個詞,叫“晉察冀”,是英雄的土地,令人神往。2025年5月22日,我與永原等,隨好友魏瑋教授,終于首赴晉中太原。高鐵駛入晉中,速度就放慢,不知是由于山嵐起伏,還是出于敬畏。出高鐵站,心感溫情,體感涼意,當天太原的最低氣溫為7度,身穿短袖的朋友感受更加強烈。原麗莉主任已等候多時,上車就暖和了。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屆消化內鏡學會在太原召開,會上見到了很多新朋老友,其學術水平與學術氣氛都令人敬佩和鼓舞。我的另一個目的是學習和體會晉文化。人們常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太原附近走一走,果然名不虛傳。當然,名不虛傳的,不光是文物。
讀懂晉祠便知唐脈
到晉祠,首先感到植物的偉大與長壽,那斜倚在圣母殿旁的西周柏樹,已過三千歲,其樹干之粗,三人才能合抱。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此刻覺得“千年樹木,百年樹人”更貼切些,人在這些老仙樹前面,著實非常渺小。
晉祠,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其中現存最早的建筑及圣母殿里的43尊彩塑,為北宋時期作品。在這兵家必爭之地,宋朝的木雕及彩塑能保存千年,實屬奇跡。
晉祠,是祭祀西周唐國諸侯姬虞的祠堂。相傳,山西地域,在堯時代就叫唐,堯為陶唐氏,太原為古唐國。到了西周,這一帶成為叔虞的封地,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即周成王的弟弟,太原為古唐國,于是叫唐叔虞。后人把唐叔虞尊為晉文化始祖。
千百年后,李淵的祖父被封為唐國公,后來李淵又繼承了這個封號,封地也在太原。太原為其龍興之地,李淵取了天下便號稱唐。這與劉邦以漢中王身份取得天下,便號稱漢,驚人相似。大唐自然要尊唐叔虞,不難理解,晉祠中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筆跡。
早餐吃頭腦
魏瑋教授特地讓我們體會了地道的太原早餐,羊肉燒賣加“頭腦”。說吃頭腦,始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見到實物才明白,實際上是一種白糊狀藥膳,其食材包括黃芪、炒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等。在溫差大的地方,南方的稀飯,抵御不了寒氣,尤其在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吃上太原溫補的頭腦,便身上變暖,干勁十足。在如今的飽食時代,或許有點營養過剩。
享受面食藝術
在太原期間,沒有見到過白米飯,但黃米及小米也很好吃。當地人主要吃各種各樣的面食。做面手段一個比一個高超,刀削、刀切、刀剪、手拉、手撕,皆成面。我最欣賞拉面手藝,如今,看作面藝術表演,比吃面還過癮。轉瞬之間,一大坨面,手拉成絲,令人贊嘆不已。
下煤窯體會風險
煤炭,與煤氣、石油一樣,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如今山西,煤窯大多封存,留給子孫,恢復了青山綠水。汾河兩岸,落英繽紛,景色宜人,是市民休閑與運動的好去處。在去蒙山大佛的山路上,隨處可見半露的煤炭,許多樹就扎根于煤炭之上,煤炭的前生也多是樹,也許是地表樹門的祖宗。大自然的造化,威力無窮,能把植物變成煤炭,把生物變成石油,這過程超過滄海桑田。我們去煤炭博物館,體會了一下早期煤炭工人的艱辛與風險?,F在技術進步,采煤由機器完成,安全高效,印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平遙古城感受昔日繁華
會議結束后,我們登上平遙城樓,明清的古縣城,能比較完整地保存至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真了不起。城內低層店房,鱗次櫛比,整潔的街道,四通八達,仿佛回到明清時代。走在繁華的南大街,腳踏那被歲月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非常有韻味。街道兩旁,票號、鏢局、當鋪、醋坊、客棧林立,匾額高懸,幌子招展。推光漆器,工藝精湛。日升昌舊址尚在,它是中國第一家票號。
今人看慣了柏油馬路,不知古人出行何等艱難泥濘。滿城的石板路,似乎在述說當年的繁華??諝庵酗h散著平遙牛肉的醇香、老陳醋的酸冽,以及各種小吃的味道。品嘗平遙的午餐,覺得十分講究,十分可口。
接連幾日游走太原及周邊區域,雖是走馬觀花,已深感山西歷史厚重,忠孝文化更厚重,這大概與夜讀春秋的關羽有關。太原與全國各地一樣,交通便利,生活便利,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怪不得古人把平安富強的中國叫神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