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第十五屆江蘇書展重點活動 “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 首場講座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A館舉行。著名學者、南京大學文科資深學者莫礪鋒教授以“千年文脈與萬里長江”為題,為現場讀者及線上觀眾帶來一場文化盛宴。現場,《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正式發布,眾多讀者排隊,請莫礪鋒教授簽名留念。
活動由江蘇全民閱讀促進會、鳳凰出版傳媒集團主辦,現代快報社承辦,江蘇人民出版社、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特別支持,通過現代+ APP、視頻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同步直播。
長江是江蘇文脈的集中話題
為什么會講“千年文脈與萬里長江”這個主題?莫礪鋒表示,和剛剛出版的《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有很大關系。
《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與現代快報主編,收錄 “江蘇文脈大講堂” 前十六講共 17 篇內容,集結莫礪鋒、胡阿祥、葉兆言等17位知名專家學者的精彩講座。學者們從人文、歷史、園林、農業等多元視角解讀江蘇文脈,既是學術研究的大眾轉化,也是江蘇文脈整理工程的重要傳播成果。
“大家翻開目錄頁可以發現,里面講到了江蘇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內容相對廣泛,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一個集中的話題,那就是長江。”《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第一章正是莫礪鋒的《詩詞里的大美長江》,其后還有南京大學教授胡阿祥的《大江大河,江蘇的文化密碼》;南京圖書館館長陳軍的《長江文明與神奇的北緯30度》……
這么多學者將目光聚焦于長江,在莫礪鋒看來,正是因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江蘇人民的母親河,賜予江蘇土地、風景、物產、文化。“萬里長江滾滾東流,它是一條充滿生命力的大江大河,從未停止生長。”
長江的“長”與江蘇人有關
世界水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亞洲第一長河……全長6363千米的長江有眾多頭銜。不過,在歷史上長江的長度曾一度“縮水”了2000多千米,直到明末,一位江蘇人才為長江找回了長度。
莫礪鋒介紹,中國古代人們長期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比如蘇東坡大約36歲時,曾經來到江蘇鎮江金山寺,寫下著名的《游金山寺》,說“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我家江水初發源”,意思就是我家住在長江源頭,而蘇東坡的家鄉在眉山位于岷江邊。因此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江。
除了蘇東坡的詩詞,中國最早的地理文獻之一,大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中寫到“岷山導江”;古代關于江河研究最重要的地理學著作、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提到岷江是長江的源頭。莫礪鋒說,如果將岷江視為長江源頭,那么長江的長度就要比現在的數據要少2000多千米。“長江有6000多千米長這個數據,來源于江蘇人民的貢獻。”
明末,江陰的大地理學家和旅游家徐霞客進行了實地考察,親自沿著長江一路溯源而上,探明金沙江是長江的源頭。而現代地理學確認,金沙江確實是長江的上游干流。“比此前人們的認識多出了2000多千米,從人文地理的角度來說,長江在徐霞客的步測下變得更長了,這是江蘇人民對母親河的深情回報。”
流淌千年,長江文脈依然滋養當代人
一個小時的講座,將長江與江蘇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融為一體,干貨滿滿。臺下座無虛席,有人帶著一大包書,有人拿著小本子不停記錄,還有來遲了些的觀眾干脆靠墻站著聽講,同樣津津有味。講座結束后,讀者們更是排起長隊,請莫礪鋒老師在《江蘇文脈大講堂文叢(第一卷)》上簽名留念。
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高級中學高二學生馬袁圓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是莫礪鋒老師的“粉絲”,為了這場講座一大早就來到場館排隊。“我覺得聽老師講座和我自己看書還是有點不一樣的。書里有的地方我要仔細讀才能明白,現場有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就很好理解。”
此外,還有多位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的VIP客戶以及員工來到了講座現場。客戶代表王女士表示:“在逛書展的同時,有幸聆聽莫礪鋒老師的講座,很有收獲感。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特別支持的這場活動,讓我們在歷史文化中得到啟迪,放在實際中,我覺得無論投資和財富管理都要兼具歷史視野和人文情懷。”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文穎 白雁 徐曉安 劉偉娟/文 施向輝 顧聞/攝 顧聞/后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