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親密關系的課程里,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Q:怎樣可以和媽寶男有好的戀愛關系?
A:也許這個問題的背后需要先思考的是,為什么會被媽寶男吸引?這暗含著一些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沒有察覺到的情感需要,好像也在說“我怎么做才能夠更好的擁有一個想要的關系”。
首先,我們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習慣承擔著“照顧者”的角色?在平日的生活中,甚至從小和父母的關系里,就總是在照顧別人,這種模式也會帶入到戀愛中。
其次,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在渴望被好好的照顧?那種被媽媽無條件呵護的感覺,可能也是我們內心渴望擁有的,所以遇到一個看起來需要被照顧的“媽寶男”,會覺得更親近,好像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這在親密關系中可能是個挑戰。因為兩個內心都有著“希望被好好照顧的小孩”的人在一起,兩個人都想對方像“媽媽”一樣照顧自己,這段關系就很難健康走下去,因為雙方都很難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
所以,想要一段真正好的關系,首先先問問自己,是不是又放在照顧者的角色?是不是其實自己也在尋找“媽媽般的關愛”?看清這些,才能避免重復同樣的模式。
Q:丈夫多次出軌,也不和我離婚也不和小三斷了,我也沒辦法離婚,但是他拒絕和我溝通,冷漠的態度真的很難受,我現在不知道該怎么辦?
A:在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你現在深陷在痛苦的關系中難以自救,仿佛在渴望有個更強大的人能夠來拯救你。這種無力感,可能是因為你的安全感嚴重匱乏,內在的自我比較虛弱,更多的需要一個更具力量、更有權威的人可以依靠,可以幫助你脫離苦海。
按照克萊因的理論,這里存在關鍵的防御機制是,分裂和投射性認同。如果在早年時,個體沒有被充分的支持到,就難以內化照顧自己的力量感。個體會將自我分裂成兩部分,一個“虛弱的自己”,一個“強大的拯救者”,把這個強大支持的部分投射到外部,比如理想化的老師、權威的專家等,認為只有靠他們才能解決問題,這是個體幻想的部分。
但現實是我們已經成年,我們有可以照顧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要看到“拯救者”是內心匱乏的投射,我們要把分裂出去的照顧者的能力收回到自己身上,真正開始一點一滴的照顧自己。
Q:我現在的生活很平淡,夫妻之間也不再爭吵,但是心底總有種說不清的失落感,這種隱約的空虛感,是有什么早年創傷嗎?
A:看到你描述,好像現實的生活和內心感受是有偏差的,這有可能是我們內在的真實自體沒有得到發展。這種割裂往往源于早期鏡映不足,當孩子的真實需求和情緒沒有被養育者看到、接納,反而需要孩子“聽話”“順從”“表現好”來讓養育者滿意和認可,那個體便發展出一個假自體,一個帶著社會化面具的自我,可以維系表面關系的和諧,但那是以壓抑真實的情感需求為代價的。所以雖然生活平淡順利,但內心空虛失落,那是一個被忽視了的自我,未真實表達需要的部分。生命存在意義是真實感,真實的情感需要是一個可以鏈接融合親密的部分。
Q:我愛人一家沒有邊界,我一直隱忍,通過學習我覺察到這種模式是雙方共同維持的結果,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放下愛人的對我需求的忽視,自己照顧好自己就可以嗎?
A:我們說真正的與內心和解,在于內心有足夠多好的情感體驗、較少的被迫害感,開始在關系里考慮另一個人的感受,真正的看見并共情他人,這個是需要自我覺察的,也需要一段積累的過程。在關系中習慣隱忍的模式,往往源于與父母未完成的分離,內化了他們的生存策略。真正的自我發展是,我可以做什么,而不是成為父母的影子,我們需要區分哪些是內在父母要求隱忍的聲音,哪些是自己的真實意愿。
這需要我們發展一種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思考方式,這就是自我照顧的開始。當我們開始體驗到被照顧的好的感受之后,也許可以讓一些真實的部分進入到內心世界。
如果您也有一些親密關系、原生家庭上面的困擾,自己越想越煩心,不妨找個空間,能夠擱置這些煩惱,找一個專業的人,能夠傾聽和理解您的苦悶。
能夠走進咨詢室的,往往是最有生命覺察力的人。點擊下方圖片,開啟自我探索之旅~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