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研討會現場 攝影:陳海東
中國日報網(記者 陸中秋)17年跋涉5萬公里、30斤器材負重前行、81個采訪點躬身記錄……6月28日,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出版社、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余姚市融媒體中心承辦的《浴火重生:中國磚瓦(窯)的前世今生》新書首發式暨陳斌榮作品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這部著作是中宣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支持項目,由浙江省余姚市融媒體中心高級記者陳斌榮歷時17年創作的“磚瓦史詩”,以新聞人的“四力”實踐叩擊時代命題,引發學界業界對“新聞如何守護文明根脈”的深度思辨。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蘭紅光會長致辭 攝影:陳海東
新書首發式上,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蘭紅光,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高揚,浙江省記協秘書長傅亦軍,寧波市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謝安良致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雷聲、徐小丹、胡金喜,中宣部干部局人才工作處干部葛偉強為新書揭幕;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馬金浩,秘書長韓敬,浙江省委宣傳部干部應明君,以及黃曉勇、翟錚璇、柳帆等嘉賓向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以及本書被采訪對象代表、被采訪地媒體代表贈書。新書首發式由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教授李建剛主持。
作品研討會上,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駐會副會長毛建軍,副會長、光明網原黨委書記、光明日報原全媒體總編室主任畢玉才,人民日報《新聞戰線》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執行主編陳利云,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張蔚飛,中國攝影報社新聞部主任方妍,中國攝影出版社策劃編輯部主任鄭麗君,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副教授魏棟等專家學者聚焦“書籍價值論道”“行業使命追尋”“記者精神溯源”三大維度展開熱烈研討。作品研討會由中國攝影出版社社長高揚主持。
陳斌榮作為中國最基層新聞單位——縣域融媒體中心記者的身份,也能創作出“國家級”的大課題。對此,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蘭紅光在致辭中感慨,“這部書就是新聞人的‘四力’宣言?!闭憬∮泤f秘書長傅亦軍從“浙派實踐”解讀其成功密碼,那就是:“將‘四力’轉化為‘四度’——思想深度、視野廣度、情感厚度、歷史長度。”
作者陳斌榮分享創作心路歷程,講述探訪磚瓦(窯)的故事與感悟 攝影:徐宇文
新書首發式上,《浴火重生》泥土黃的四字書名映入大家的眼簾,質樸而顯淳厚。本書以“記憶”“傳承”“蝶變”三卷,串聯起中國磚瓦文明的千年脈絡。書中收錄的627幅獨家影像與10萬字的田野調查,將磚瓦(窯)的發展變遷史置于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的多維坐標中:既追溯良渚文化“規則紅燒土坯”的文明起源,也記錄余姚粘土窯爆破時窯工的復雜心緒;既展現沈家窯六代傳承的匠人匠心,也呈現廢窯轉型光伏電站、半導體園區的時代巨變,每一幀畫面都凝結著作者心中對新聞攝影的堅守,對中國磚瓦文化的深情凝視。
《浴火重生》不僅被中國傳媒大學納入新聞實踐課程教材,還成為了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學術出版的標桿案例。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曹培鑫評價,這是一本“行走的教科書”,證明新聞教育需要‘三打破’,即:打破課堂邊界,鼓勵田野調查;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各學科視角;打破功利心態,培養‘十年磨一劍’的定力。”
現場,作者陳斌榮分享了創作心路歷程,全國17個采訪地同行發起“用鏡頭守護磚瓦文化”行動倡議。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雷聲、徐小丹、胡金喜,中宣部干部局人才工作處干部葛偉強共同為新書揭幕 攝影:陳海東
浙江省委宣傳部干部處(人才處)干部應明君;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縣市傳媒分會會長馬金浩向被采訪對象代表、本書被采訪地媒體記者代表贈書 攝影:陳海東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秘書長韓敬,新華社高級編輯、終審發稿人黃曉勇,《中國記者》雜志社資深編輯翟錚璇,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柳帆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碩士生代表贈書 攝影:陳海東
陳斌榮專著《浴火重生:中國磚瓦(窯)的前世今生》 攝影:徐宇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