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來,31歲的林女士(化名)時常“靈魂出竅”:好端端開著車,遇到紅燈不踩剎車出了車禍。蹊蹺的是,回過神來的她完全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情……輾轉就醫后,她被確診為癲癇。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神經內科曾慶意醫生提醒,癲癇發作不僅表現為雙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動等驚厥癥狀,還可能是短暫意識不清等非驚厥癥狀。
曾慶意醫生正在坐診
被當作焦慮障礙治療后病情更加嚴重
最近一年來,林女士出現了一些怪異的表現,有時候好好說著話,突然整個人開始放空,眼神沒有聚焦,任憑旁人怎么呼喚都沒有任何反應,大約一分鐘后,她才回過神來,但對于剛才發生的事卻完全沒有記憶;開會時正在匯報工作的她突然停了下來,影響了會議進度;做飯時把自己燙傷,左手背燙出巨大的水泡……最近幾個月發作頻率越來越高,每次發作前還會出現惡心、心慌,身心備受煎熬。因為擔心出門在外會發病,她干脆不上班,整日待在家里。
家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著她前往就醫。一開始,林女士來到精神衛生科,醫生根據其癥狀描述診斷為焦慮障礙,給予藥物治療。不過,林女士的病情不僅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更加嚴重,每天發作的頻率增加到兩三次,這讓她終日郁郁寡歡。
腦電波異常放電,最終證實為癲癇
林女士輾轉多次求醫后,來到了李惠利醫院神經內科。基于一名專科醫生的專業敏感度,曾慶意高度懷疑林女士所患的其實是癲癇,而非焦慮障礙。
曾醫生給林女士進行了1次長程視頻腦電圖監測。通過儀器記錄采集大腦神經細胞工作時發出的微弱生物電信號并放大,形成波形,判斷大腦工作是否正常。同時增加了同步視頻設備,在做腦電圖檢查時記錄患者的全部動作表現。
果然,林女士在第二天早晨的某個時間段被檢測到右側顳部起始的癲癇樣放電發作演變,與視頻中的同步發病畫面相互佐證,確診為癲癇。
那么,林女士為什么會出現癲癇?為了明確病因,曾慶意又安排患者進行癲癇序列薄層磁共振掃描,影像顯示,其大腦存在右側海馬硬化,配準的灌注成像也提示相應部位存在異常低灌注,這種結構性改變也是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林女士癲癇發作的次數和頻率大大減少,她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非驚厥類型的癲癇極易被誤診
曾慶意說,在普通民眾的固有印象里,只有牙關緊閉,四肢僵硬、抽搐,口吐白沫,尿便失禁,喉中發聲這樣激烈的場面才是癲癇發作,但其實那只是癲癇最常見的強直—陣攣發作表現。其實,還有像林女士這樣非驚厥為表現的癲癇發作類型。但由于癥狀不典型,容易誤診。
李惠利醫院神經內科朱露佳醫生表示,此前她還接診過腹型癲癇的患者。15歲的初中女生反復腹痛、疼痛難忍,每次發作后渾身乏力、精神差,曾多次急性發作到醫院急診科就醫。但查血化驗、CT檢查結果都不見異常,常規對癥治療后仍反復發作。隨后,女孩在消化內科進一步完善胃腸鏡也沒發現問題,家長一度以為是孩子不想上學找借口,后輾轉來到神經內科就診。朱露佳根據癥狀為她安排了長程視頻腦電圖,發現有來自顳區的癇樣放電,判斷為腹型癲癇,予以對癥抗癲癇治療,腹痛癥狀消失。
“約70%的患者正規服用抗癲癇發作藥物一年后能完全控制,規范減量后其中約50%的患者終生不再發作。早期、合理的治療對改善預后、預防藥物難治性癲癇有利。”曾慶意強調,切不可因為不再發作就擅自停藥。每個人病情不同,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在治療2年-5年后建議停藥。
有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出現過高熱驚厥的,成年后癲癇發作的概率要比普通人群高。成年人曾患有腦腫瘤、外傷、腦中風的,即使痊愈后也可能引起癲癇。目前對于藥物難治性癲癇,也有多種外科手段可以干預。
曾慶意還提到,癲癇不僅是一個神經系統軀體性疾病,也會伴隨心理疾患。共患病會增加癲癇的診療難度,且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如果診斷癲癇,建議神經精神心理篩查,根據病因可以針對性地選擇干預手段,包括抗癲癇藥物的調整、行為訓練、心理輔導與支持等。
記者 陸麒雯 文/攝
(來源:寧波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