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單大戰再次上演,車企之間的商戰就是這么樸實無華。
隨著小米YU7的大爆,輿論場上的聲浪也被徹底激起。雷軍、王騰等小米高管則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發文慶賀,喜氣洋洋……還有余承東、東風日產高管被小米粉絲“攻陷”評論區的壯觀畫面,誰看了不說一句“現象級”?
一時之間,各方混戰,熱鬧至極。然而塵埃落定后,一批已經下了訂單的用戶,卻突然想要退訂,這是為什么呢?關鍵還是兩個字——產能。
原來,小米YU7一天的訂單量,就差不多接近了小米汽車工廠年產能的上限,導致許多訂單無法實現快速交付。許多車主在付了定金后,冷靜下來才發現自己要一年后才能提車,于是后悔了。
從小米汽車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小米YU7開售18小時,從大定到鎖單,減少了4萬多臺,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因為車主考慮到了交付期的問題、最終退訂了。
另外一方面,不少黃牛的搶單,也損害了正常消費者的利益。YU7開賣后,一些黃牛胡亂搶單,代搶費高達5000—10000元,嚴重影響了正常買車的用戶。
不得不承認,小米YU7的首秀是真有排面。3分鐘大定20萬臺,1小時28.9萬臺,18小時后鎖單24萬臺,這種速度,放在傳統車企眼里簡直是天方夜譚,放在新勢力里也只有特斯拉剛進中國那會兒能打得過。
但熱鬧過后,現實就像一盆冷水。爆單的背后,是產能跟不上的焦慮。原本一腔熱血沖著雷軍下單,結果一看提車時間,標準版要等53-56周,Pro版48-51周,Max版也得33-36周。
換句話說,快的一年,慢的要等到后年。很多消費者這才發現,自己可能不但沒趕上首批提車,連國補、省補都可能錯過。于是“后悔藥”成了熱詞,退訂、改配、爭取退定金的呼聲此起彼伏。
這時候,友商們的動作就來了。新能源圈的“截胡”戲碼,說白了就是誰都不想放過這些“快熱快冷”的客戶資源。
圖源:海報新聞
目前,已經有多家車企的銷售表示,愿意幫用戶全數補齊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具體補貼政策有所不同,有的車企任何車型都可補齊5000元定金,有的則提出定金直接抵扣車款等等。
圖源:小紅書
你以為這只是小打小鬧?恰恰相反,這背后是各大品牌的區域銷售體系全員上陣,誓要從小米手里“截一單是一單”。
這些“截胡”手段,表面上是幫用戶省錢,實際上是友商們的“精準狙擊”。畢竟,新能源市場卷到現在,誰都明白“訂單不等于銷量”,流量遲早要靠交付來兌現。
小米YU7的交付期越長,友商們能搶到的客戶就越多。你說這是不是商戰的本質?一邊是小米拼命擴產、安撫用戶,一邊是友商大開綠燈,連“截胡”都做成了行業慣例。
但話說回來,這一切的起點還得是小米自己的產能困局。官方數據明擺著,一期工廠年產能15萬輛,二期工廠再加15萬輛,滿打滿算就是30萬輛。可YU7的18小時鎖單量,就已經用掉了絕大部分產能空間。
用戶一邊擔心等車太久,一邊又舍不得放棄“雷總的第一輛SUV”,就這么被困在“買了等、等了想退、退又不甘心”的循環里。
社交平臺上,已經有不少車主自發組織“退訂小分隊”,有的建議小米開放定金全額退款,有的希望能有一次改配機會,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權利。
其實,大家的訴求都很樸實:不是非要為難小米,只是覺得一年后的車,變數太多了。補貼可能取消,政策可能變化,行業可能又出新爆款,到時候自己還會不會喜歡YU7,都說不準。
小米這邊也不是沒動作。雷軍在微博上連發幾條,承諾“全力以赴抓緊生產”,還轉發了官方的答網友問。
7月1日,小米汽車官微又宣布,6月交付超2.5萬輛,正在全力生產新車。同時,小米還表示,將于7月6日至7日安排“限時改配”,鎖單用戶可以重新選擇配置,重新排產,雖然這可能影響交付時間,但總算給了大家一個動態調整的出口。
這里頭其實有個很現實的問題:熱銷是一時的,產能才是硬通貨。新勢力車企誰沒經歷過“產能地獄”?
特斯拉Model 3剛上市那會兒,不也是一年半載才排到一臺車?蔚來、理想、阿維塔、智己,哪個沒被產能、供應鏈、交付節奏折磨過?小米遇到的,都是成長中的必經之路。
但小米的麻煩在于,品牌光環太強,用戶粘性太高,粉絲情緒太容易被放大。愿意等的人很多,可不代表大家能無限包容。
就像這次,退訂潮并沒有形成大面積的負面輿情,但每一位焦慮、失望的用戶,都是小米品牌信任的一道考題。能不能用產能提效、柔性制造、透明溝通,把這些等待變成“值了”的體驗,而不是“被耽誤”的遺憾,是小米汽車能否真正“走遠”的分水嶺。
另一方面,友商們的“截胡”未必只是一場短兵相接的爭奪。新能源行業太卷,大家都在彼此學習彼此“抄作業”。今天你搶我的客戶,明天我也可能趁你交付難的時候“截一刀”。
你會發現,新能源市場的玩法已經從“拼訂單”變成了“拼交付”,從“拼爆款”變成了“拼兌現”。沒有哪家車企敢再靠一紙訂單沾沾自喜,大家都得卷到最后一公里。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汽車的每一步也都在被放大鏡審視。是繼續守住“爆款神話”,還是被產能和交付的難題打回原形?能不能把“現象級熱度”轉化為“持續性銷量”?這些問題,別說小米,所有國產新能源品牌都在問自己。
最后說一句,這場圍繞小米YU7的“截胡大戰”,其實是中國新能源車市的縮影。商戰很殘酷,用戶很現實,品牌的高光和焦慮往往只隔著一層屏幕。小米YU7能不能撐住爆單的熱度,能不能用交付兌現承諾,決定的不只是小米的未來,也是一代新勢力車企的集體命運。
時代給了小米一個機遇,也給了它一個難題。愿意等的不代表可以無限等,愿意相信也不是無條件縱容。只有把熱度變成交付,把承諾變成體驗,才能讓這場遲到的交付,不再是炒作的終點,而是中國新能源真正崛起的新起點。
所以,別只盯著誰截了誰的胡,誰搶了誰的單。小米YU7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