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俄烏戰爭結束,最慘的肯定是烏克蘭。
其實,不止烏克蘭,地球上還有幾個國家的版圖,隨時可能在地圖冊上消失。
一場戰爭,有可能徹底改變整個地區的格局。
誰會是下一個“消失的國家”?
如果問誰最可能在俄烏戰爭后“亡國”,烏克蘭無疑是首當其沖。
三年戰爭,讓烏克蘭“倒退了一百年”。
曾經的人口大國,如今,聯合國數據顯示,烏克蘭已經損失了近一半人口,難民超過1200萬,90%為婦女和兒童,超過一半不打算回國。國內還在堅持的,多數是老人和沒得選的人。你可以想象,基輔以西的公路上,荒蕪和廢墟隨處可見;黑海沿岸的港口,不再是糧食出口的驕傲,反而成了廢棄的鋼鐵墓地。
烏克蘭的問題,已經不是靠“國際援助”就能解決的。
國家的“筋骨”被打斷,基礎設施被炸爛,經濟幾乎崩潰,重建至少需要幾千億美元,但國庫早已空了。西方說得好聽,給的援助卻杯水車薪。而美國、歐盟真正關心的,已經不是烏克蘭的未來,而是如何用烏克蘭的“稀土、能源”交換利益。
特朗普的算盤很清楚:用烏克蘭資源換美國支持”,否則——“有一天會成為俄羅斯。實際上,烏克蘭現在已經有超過20%的土地被俄軍控制。如果美國哪天撤手,剩下的就是“秋風掃落葉”。
更致命的是,烏克蘭的“人口危機”比戰爭還要要命。
這么多人逃亡,誰來重建?誰來繳稅?誰還會為這個國家去拼?要是局勢再惡化,烏克蘭很有可能一步步滑向“消失”。就像有人說的——一旦人口空心化,領土丟掉,政府軟弱,國家的名頭就剩個殼。
烏克蘭焦土之上,長不出橄欖枝。地圖上,也許很快就沒有了“烏克蘭”這三個字。
戰爭的鏡頭經常給到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他是全世界最“鐵”的普京盟友。白俄羅斯的命運,其實和俄羅斯捆得太緊,緊到“合并”的傳聞一直沒斷過。
俄烏戰爭前,白俄羅斯還算是“獨立”的國家。三年過去,它成了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的“跳板”,俄軍部隊、核武器都部署在境內。俄羅斯大獲全勝還好說,盧卡申科雖然喪失了話語權,但至少政權還在。可要是俄羅斯元氣大傷,白俄羅斯就成了隨時被拋棄的“棋子”。
西方的劇本早就寫好了:等俄烏戰爭結束,白俄羅斯就是下一個“改造對象”。經濟制裁、輿論打擊、顏色革命、反對派培植,都是“老一套”。
白俄羅斯經濟基礎本就薄弱,對俄依賴度極高。如果俄羅斯守不住,盧卡申科很難穩住局面。“烏克蘭化”的流程已經在白俄羅斯預演了一遍,一旦失去大國靠山,白俄羅斯不僅可能政權更迭,甚至有被分裂、吞并、消亡的風險。
有時候忠誠就是一把雙刃劍,白俄羅斯握著的,正是劍刃那一頭。
摩爾多瓦地處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本來就“身份尷尬”。最讓政府頭疼的,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區,也叫“德左”——這是個只被俄羅斯承認的小政權,但控制著摩爾多瓦重要的工業區和電站。
“德左”其實就是個靠俄羅斯輸血活著的“飛地”,人口不到50萬,軍事力量極弱。戰爭期間,俄羅斯還不敢明說“接納”,只是在那里維和,等著機會。
一旦俄烏戰爭結束,俄羅斯騰出手來,極可能讓德左“公投獨立”,甚至直接并入俄羅斯。
摩爾多瓦政府面臨的麻煩很現實:失去德左,國家的經濟、工業損失巨大,內部親俄和親歐的派系更會鬧得不可開交。而失去俄方支持,德左本身也很難獨立存活。要么回歸摩爾多瓦,要么被俄羅斯吞并。兩種結果,不管哪一種,“摩爾多瓦的地圖都要被重畫”。
摩爾多瓦經濟本來就弱,農業、輕工業為主,國內政局也不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2025年最新報告都把摩爾多瓦列為高風險國家之一。一個夾在大國之間、經濟依賴外援、內部族群撕裂的小國,在風暴結束后,很難獨善其身。
說韓國也會面臨滅亡風險,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夸張”。可最近的國際動態,已經讓韓國的底氣變得沒那么足。
特朗普時代,美國“優先”成了口頭禪。俄烏戰爭消耗了美國大量精力和資源。美國如果決定收縮,減少對外“保安”,韓國的安全局面將完全變天。
韓國看起來強大,實際上對美軍事依賴非常深,國防體系幾乎是“美軍護盾”下的產物。而對面的朝鮮,武裝和核力量都很強悍,俄烏戰爭讓朝鮮“練級”,現在敢于公開展示核力量、遠程導彈,甚至高調宣稱自己是“核擁有國”。
美國媒體2025年多次爆料,朝鮮在俄烏戰場上學到大量實戰經驗,金正恩和特朗普之間關系曖昧,彼此說著“我們相處得很好”。一旦美國戰略收縮,韓國真成了“獨木難支”。
更麻煩的是,韓國人口老齡化嚴重,經濟、就業問題突出,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內部矛盾堆積。一旦外部壓力陡增,韓國能不能守住國家安全,真的沒人敢打包票。
如果有一天,朝鮮趁亂“南下”,美國按兵不動,韓國的風險就不是被吞并這么簡單,而是國家整體安全和未來都可能一夜崩塌。
說到以色列,大家第一反應都是“中東小霸王”。但以色列的問題,是“靠山”能不能一直可靠。
幾十年,中東局勢都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拉鋸。以色列能挺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靠美國全方位的支持。
但從2024年起,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出現松動跡象——援助變少、政治上的包庇減少,對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動也有批評。
美國國內輿論分裂,越來越多年輕人、少數族裔群體反對無條件挺以。拜登和特朗普上臺后,誰都沒辦法像冷戰時期那樣“不計成本”保護以色列。
最近以哈沖突中,以軍的表現并不如外界預期強大。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加沙難民危機加劇,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壓力空前。如果美國哪天決定“把資源留給自己”,以色列的軍事優勢和外交優勢會一夜消失。
以色列地勢平坦,戰略縱深極,如果遭遇大規模圍攻,很難頂得住。周圍的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等國,雖然各有問題,但只要美國放手,聯合起來對付以色列并非沒有可能。
失去靠山的以色列,不排除會成為下一個“巴勒斯坦”,哪怕不被徹底消滅,也可能陷入極端孤立和長期動蕩,甚至一度從地圖上消失。
芬蘭2023年加入北約,把自己推到了“前線”。
俄烏戰爭期間,芬蘭和俄羅斯的關系急劇惡化。俄軍如果騰出手來處理芬蘭問題,這個北歐小國隨時可能陷入“兵臨城下”的局面。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同樣岌岌可危。它們地理位置太特殊,夾在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之間,軍事上很難獨立防守。內部還有大量俄語族群,社會分裂隱患極大。白俄羅斯和加里寧格勒方向的“夾擊”,可能讓波羅的海三國一夜被“切斷”,成了甕中之鱉。
雖然這些國家并未被國際主流觀點列為最可能“滅亡”的前五,但它們的地緣處境和未來變數,同樣值得關注。
世界秩序正在劇烈變動,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地緣格局已經“換了劇本”。
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韓國、以色列,這些國家或地區,過去三十年在國際秩序下“夾縫求生”,如今全都站在十字路口。人口流失、領土危機、外部靠山動搖、內部撕裂——這些因素疊加,讓它們的未來變得極其不確定。
也許有些國家最終不會消失,但“亡國”的威脅會長期籠罩。局勢的走向,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發生急劇變化——有的靠重建翻身,有的被吞并分裂,有的只能繼續等待下一場風暴。
和平對所有人都是好消息,但對于這幾個國家來說,和平的代價和門檻,遠比人們想象的要高。誰能安然無恙,誰又會成為新世界格局的犧牲品?也許,這個答案還要等到下一個清晨,才能在新聞里看到。
參考文獻
聯合國難民署,2025年6月數據發布
世界銀行、IMF 2025年全球經濟展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