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越南,這片位于東南亞的國度,擁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其歷史發展過程中長期受到中華文明的熏陶與塑造。
從漢代設立交趾郡,到唐代設立安南都護府,再到明清時期的文化滲透,中國在越南的歷史演進和文化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即便是在獲得獨立之后,越南依舊難以徹底擺脫中國的文化影響,在本國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始終是無法忽視的存在,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歷史印記。
越南的歷史課本如何描述中國?許多越南網友表示:想繞也繞不開!
歷史教材中的“中國影像”
翻開越南的歷史教材,幾乎每一頁都能看到“中國”二字,仿佛這是一段無法割裂的記憶。
課本中出現的年號、制度、文字等元素,大多與中國傳統息息相關。
無論是漢朝推行的郡縣制,還是唐朝引進的科舉制度,越南的發展軌跡似乎總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
越南的教育體系中,中國所占的比例之高,使得許多人認為,越南史某種程度上是中國史的延續。
越南的歷史研究者普遍認為,該國的國家意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受中原王朝統治與文化輸入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
早在公元前214年,秦軍南下征服北部地區,使越南成為中國的一個行政單位,開啟了長達兩千年的政治與文化交融。
這段歷史的起點,決定了越南與中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盡管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越南人民不斷奮起反抗,涌現出眾多民族英雄,但自唐至宋,中國對越南的影響力依然根深蒂固。
即使在五代十國期間,越南短暫取得自主地位,但這種獨立并未完全斬斷與中國的關系。
例如黎太祖建立政權后,仍派遣使者前往宋廷請求冊封,獲得“南平王”稱號才安心執政。
越南建國之初雖意在脫離中原控制,但其政治體制卻明顯體現了中國制度的影子。
從公元40年爆發的二征夫人起義,到東漢、東吳、晉、隋、唐等各朝統治下,越南始終處于與中國密切互動的狀態之中。
盡管教材強調“民族抗爭精神”,但也必須承認中國制度與文化對越南的深遠影響。
越南的歷史教學仿佛在走鋼絲,既要突出“本土特色”,又不得不依賴中國的歷史背景,做出諸多“權衡”。
在課堂上,學生們頻繁接觸到諸如“交趾”這樣的地名,這些區域曾屬于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
越南的教材讓學生們陷入一種矛盾心理:一方面被鼓勵樹立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必須接受中國文化對其社會結構的深刻塑造。
越南文化中的“中國烙印”
盡管歷經千年演變,越南努力構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但在制度與習俗方面,中國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
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歷史文獻中,更深深植根于越南人的日常生活。
從語言文字到節氣歷法,從政治體制到文學藝術,越南幾乎每一個文化領域都留有中國的痕跡,尤其在古代官僚體系與文人創作中尤為顯著。
越南多個王朝在建立初期都借鑒了中國的制度,甚至直接復制了其政治架構。
如丁朝建立后,宮廷禮儀與科舉考試幾乎照搬唐朝模式。
越南的國子監與中國的太學功能相似,貢士、進士等選拔方式也高度一致。
朝廷官員的等級劃分、日常禮節乃至正式儀式,也都體現出濃厚的中國風格。
在文化和文學層面,越南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
著名詩人阮攸被譽為“越南李白”,其詩歌風格深受唐代詩體影響,尤其是格律與用典方面。
在越南古代的契約文書、家譜記錄以及墓志銘中,大量使用漢字書寫。
直至20世紀初,普通民眾仍需依靠“識字先生”來解讀重要文件。
除了文學和制度,越南的農歷和節氣同樣源自中國文化。
盡管越南南部氣候炎熱潮濕,與中國北方差異巨大,但二十四節氣如“小寒”“大寒”等仍然出現在教科書內,并被家庭廣泛遵循。
這種文化的延續,反映了中越之間深層次的精神紐帶。
即使自然環境迥異,越南人依舊保留著相同的節令觀念,仿佛這是刻入骨血的文化記憶。
在語言系統中,漢字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雖然如今越南使用拉丁字母拼寫的“國語字”,但據語言學家統計,超過60%的現代詞匯來源于漢字。
諸如“國家”“經濟”“社會”“歷史”等核心概念,其詞根和發音均可追溯至漢語。
這種語言上的依賴,使得越南人在表達抽象理念時,往往聯想到中國的文化背景。
越南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危機
當代越南年輕人正面臨比父輩更為復雜的身份認同問題。
在全球化浪潮與本土傳統的碰撞中,他們既無法回避來自外部世界的影響,也無法擺脫與中國文化的深層聯系。
盡管歷史上多次爆發反華斗爭,但今日的越南社會,依舊彌漫著中國文化的氣息。
在越南的課堂上,學生們從小便接觸中國的歷史與文化,這不僅是課程安排所致,更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中處處可見中國文化元素。
越南的傳統節日——T?t(春節),雖然本地稱謂不同,但慶祝方式與中國幾乎一致。
無論是燃放鞭炮、祭拜祖先、張貼春聯,還是給孩童壓歲錢,這些風俗均與中國春節文化一脈相承。
然而,越南的教育內容和官方話語卻不斷強化“民族抗爭”的主題。
這種精神固然構成越南民族意識的重要部分,但當年輕人身處一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社會環境中,難免會產生困惑。
一位網友曾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父親學的是中文,母親是歷史老師,但我就是搞不清楚我們國家到底是怎么來的。”
越南歷史教材對中國歷史的詳盡敘述,使得學生在學習本國歷史時,總是繞不開中國的身影。
學校教育強調越南人民爭取獨立的奮斗歷程,但當學生翻看地圖,看到那些曾屬中國統治的土地時,內心便產生沖突。
教材中講述的民族英雄事跡,與現實中地理分布之間的錯位,讓很多學生感到迷茫。
越南學生的困惑,實際上是整個社會文化認同困境的真實寫照。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越南文化逐漸形成了自身獨特性,但在全球化的當下,越南人仍面臨文化傳承的挑戰。
他們希望擺脫中國文化的主導影響,卻又無法徹底切斷與中國的歷史聯系。
這種文化認同上的掙扎,已成為年輕一代心中難以釋懷的“痛點”。
結語
越南的歷史與文化經歷了多重外來影響與內部抗爭,最終逐步成型,但這一過程充滿曲折。
在教育與文化傳承中,越南始終難以完全擺脫中國的印記。
越南的歷史教材與年輕群體的文化認知,深刻展現了這種“文化糾結”。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越南既渴望維護自身獨特的文化面貌,又不得不面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深遠影響。
這個問題或許需要更多時間與思考,才能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幫助越南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確立更加清晰的文化身份。
參考資料:
劉士永,《越南古代文化制度與中國傳統的影響關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