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白玉蘭獎的舞臺上,宋佳用短短幾句話,給整個文藝圈上了一堂高級的“獲獎發言”課。
她不喊口號、不端架子,卻說出了演員的尊嚴,也照見了同行的“蒼白”。
熱搜上掛了一整天的“舒淇說好喜歡宋佳的得獎感言”,其實也替大眾說出了心聲——終于有一個得獎感言,是我們愿意一字一句聽完的。
宋佳說:“人間煙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遠是最有力的表達。”
這不是一句漂亮話,而是一次溫柔卻堅定的“撥亂反正”。
在“流量為王”的年代,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劈進那些流于表面的紅毯笑容和追逐熱搜的表演中,也讓人頓悟:為什么同樣是演張桂梅,宋佳被捧上神壇,而海清卻被群嘲。
這三句話,分別對應了她的三層氣質:自信、自省、覺醒
第一句,是對“中女演員”的溫柔扶持。她站在臺上,說自己只是“幸運兒”,把掌聲分給了所有入圍的女創作者。
第二句,是對“唯流量論”的直接反擊。她明知此話會得罪不少業內同行,卻毫不退縮。她在意的不是討好觀眾,而是真誠表達。
第三句,是對每個普通人的溫暖祝福——“祝大家山花永遠爛漫,夢想永不落空。”
這一句沒有高高在上、沒有居高臨下,有的只是體恤和共情。
宋佳下臺后,將手中的紅梅花送給了張桂梅老師:“因為她才是真正的紅梅。”那一刻,多少人紅了眼眶。
她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角色、同仁、觀眾。她在意的是“我們”,而不是“我”。
說實話,海清演張桂梅,演技也不差。但演技不是評判一位演員的全部標準,一個演員的格局與氣場,才是她能否被認可的關鍵
海清來自南京名門望族,自小衣食無憂,成長為人前灑脫、人后率性的小公主。
這種從骨子里來的“自我中心”,在生活中也許無傷大雅,但在公共場合里,就顯得格格不入。
例如她在FIRST電影節上,代表“中年女演員”發聲。
原本是一個振聾發聵的議題,海清卻因未事先溝通,把其他女演員拉下水,甚至言辭中帶有輕蔑——說梁靜靠老公、說宋佳沒結婚、還說別人叫她“小花”是為了裝年輕。
結果宋佳當場回懟:“以上觀點,僅代表海清本人。”干脆利落,毫不含糊。
她不是不講情面,而是拒絕被代表。
宋佳那種從角色中來的莊重,是體察人間疾苦之后的沉靜;而海清的表達,是一種未經打磨的本能輸出,缺乏深度和克制。
兩人同樣演張桂梅,一樣付出了努力。
海清塑造的是“苦、累、焦”的張老師;而宋佳塑造的,是那個“笑著面對苦難”的張老師。
一個專注于表層,一個深入了精神。
人們為宋佳落淚,不是因為她演得多苦,而是因為她演出了張桂梅那種“越是黑暗,越要點燈”的希望感。
所以,《山花爛漫時》成為豆瓣9.6的神作,而《我本是高山》卻因“失真和標簽化”被觀眾嫌棄。
這不僅是演員的差別,更是幕后創作者的差別。
編劇袁媛在面對爭議時,態度激烈,甚至把質疑者稱為“平庸的溝壑”;
而《山花爛漫時》的編劇袁子彈卻選擇了“傾聽與理解”,她在劇本中不斷拷問自己:“你憑什么決定別人無法成長?”
兩種寫作思維,兩種創作高度。
盡管海清爭議不斷,但整個白玉蘭頒獎禮,其實是一次女性創作者的集體亮相。
蔣欣領獎時落淚,鐘楚曦破防幫忙拍視頻;閆妮送木棉花,宋佳感動接下;馬伊琍在臺下鼓掌,目光溫柔堅定。
這不是“表演式友誼”,是共情、是聯結,是一次沉默卻震撼的宣言: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從姚晨支持女導演,到賈玲力捧張小斐,從舒淇、章子怡轉型導演,到陶昕然自掏腰包拍片,每一個鏡頭背后,都是女性在為彼此鋪路。
宋佳只是站在領獎臺上的一個代表。她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千千萬萬個被忽視、被輕視、被限制過的女性藝術工作者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