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量退潮后留下什么?
封面 I新聞媒體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288分放在高考界大概率會落個人神共憤的下場,但在豎屏界,這或許是個加分項。
最近全網都被高考288分女孩刷了屏,就是那個全家一點不內耗,硬是把低分搞成了過年氛圍的那段視頻,不僅成為了互聯網爆款,還一度被貼上了“快樂教育”的標簽,尤其在家長群里被來回滾動傳播。
不少官媒也下場為其點贊,渴望借此事給“唯分數論”的焦慮社會情緒降降溫。
可無反轉不網絡,之后嗅覺敏銳的網友發現這個孩子的母親本就是一個網紅,高考查分視頻很可能是一家人炒作流量的手段,的確她更新有關自己女兒的視頻,瀏覽量與點贊量均不俗。
一片質疑聲中,抖音官方下場查證,核實發現網傳其家庭“剛有熱度就開啟密集直播帶貨”不實,他們并沒有借炒作相關事件索取打賞以及商業化變現。
但我更想探討的是,咱們在意的究竟是教育被流量異化、真實與表演的邊界模糊,還是因分數而起的焦慮無法排遣?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是無處不在的。
在最初288分女孩的查分視頻中,人們為這個家庭超越“唯分數論”的寬容而喝彩,網友們還表示理解了教育的本質,家庭對孩子的接納比分數重要的多。
其實數十年的寒窗苦難堅持下來已然是個小成就,當然有資格去慶祝,不是所有人最終都能收獲好成績,端正心態極為可貴。
圖源:抖音@蘭姐來了
但實事求是的講,更多人看到288分被包裝為喜事感到的只有不舒服,尤其是把一個本該悲傷的事情放到了全網刷屏。
因為在骨子里,多數人認可的是學生在學校應該好好學習,竭力而為沖刺成績,洋洋得意288分實屬沒必要。
所以當這家人染上用低分博眼球、蹭熱度,為后續直播帶貨做鋪墊的質疑時,全網都一副恍然大明白的姿態,覺得事件終于閉環了。
但7月2日,抖音黑板報下場做出回應,辟謠其家庭“剛有熱度就開啟密集直播帶貨”、“走紅后注冊多個賬號一起直播”、“短短兩天靠帶貨產生了19.9萬銷量”等說法。
圖源:微博@觀察者網
算是給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各種輿論蓋棺定論。
只是網友們普遍還是抱著不信任情緒,認為這家人仍是吸流量的初心,配套手段在后罷了,而且最主要的是慶祝288分這件事依舊很突兀。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網友們之所以對“288分家庭”很憤怒,是因為直播帶貨歷史總在重復上演類似的劇本,如貓一杯、水泥妹等人,溫情變欺騙在互聯網世界早已屢見不鮮。
而且288分女孩事件的新意在于,它很可能首次將考場變成了秀場,將教育焦慮轉化為商業資源。
好在抖音官方及時下場查證,終結了最惡毒結果的想象。
只是還有個質疑仍在發酵,慶祝288分算不算打壓教育?
本質上來講,這是教育轉型期的價值觀陣痛,教育改革既要包容“快樂教育”的探索,也需警惕娛樂化對奮斗精神的消解。
簡而言之,誰都沒錯,錯的是觀念碰撞觀念。
扯下炒作質疑后,又回到了那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話題:該不該唯分數論!
但我并不想對唯分數論大加撻罰,也不想替唯分數論背書站臺,畢竟這類現象不是簡單的一個對與錯就能分曉。
一方面,社會急速發展造成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極度的焦慮,這種焦慮感是促成唯分數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在沒有最佳的可替代方案之前,唯分數論是保證考生公平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學生會淪為分數的囚徒,情感、興趣、價值觀等維度被量化考核擠壓;分數至上的選拔機制也很能會使得階層固化。
單從本次288女孩事件來看,網友們表面是贊揚這一家的心態,但更多人潛意識里是瞧不起的、甚至更焦慮的,那句“如果是自己家姑娘就老實了”足以說明問題。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次高考有一位廣西桂林市灌陽縣的女孩劉燕因用扁擔挑著行李回家引發網友關注,網友們被女孩的自立自強所打動,親切的為她送上了“扁擔女孩”的稱號。
寒門貴子的劇本是大多數人最愿看到的,在“扁擔女孩”身上自然也不例外,人們迫切想要知道她的成績,好好歌頌一些苦難的力量。
甚至于網上“劉燕高考分數”的版本層出不窮,一些營銷號甚至仿冒她注冊社交平臺賬號,之后劉燕的班主任緊急辟謠,當地教育部門也表示會尊重她的個人意愿,不對外公布分數。
看到沒,不論是引發爭議的“288分女孩”還是引發網友一致點贊的“扁擔女孩”,大多數人最終的關注點都離不開分數。
很難言說對錯,畢竟社會現實、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等都是唯分數論的有力支撐,咱們也不想如此世俗,也想灑脫過一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許多人將高考視為人生的唯一轉折點,將分數等同于“成敗”的做法,恰恰是對教育的誤解。
在這場鬧劇中,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成為無形推手。
288分視頻之所以能病毒式傳播,正是抓住了算法的偏好:反常識的內容、強烈的情感沖突、可標簽化的議題。
當人民日報等官媒最終刪除相關視頻時,這一舉動傳遞出明確信號:拒絕將非常態塑造為榜樣,教育公平不容投機者消費。
流量狂歡背后,是整個社會需要反思的議題:當教育被流量劫持,當情感被商業異化,我們該如何守護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價值?
即便288分家庭沒有要靠著分數炒作的念頭,但需要警惕的是之后有類似的情況發生,畢竟一旦有了流量,模仿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有媒體報道,不少MCN機構都盯上了類似的套路,批量孵化 “學渣網紅”,通過設計 “考場失意 — 直播得意” 的標準化劇本,成功實現變現。
如果人人都涌向當網紅的池子,那么誰還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邏輯?
圖源:電影《半碗村傳奇》
最近這幾則新聞,又使得社會各界對高考關注了起來,不過對于家庭和畢業生而言,重要的還是端正心態,因為人生真正的賽場,高考結束才剛剛開始。
如今互聯網已枝繁葉茂,很輕松就能窺探到別人的生活,而他人眼花繚亂的生活很難不讓自己自我對比,從而產生自卑之情。
高考的魅力正在于,鍛造人們應對挑戰的基礎能力,更啟迪終身成長的認知范式。
咱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如何以平常心態來看待這些事。
或許當我們在爭論該不該慶祝低分時,更應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既包容多元成長,又保障公平競爭的教育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