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次意義非凡的“回家”之旅在云南蒙自展開,主角是“消失”了上百年的極危物種——大花石蝴蝶。
一場意外的發現
大花石蝴蝶Petrocosmea grandiflora Hemsl.,是中國特有植物,被列入《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2021版)》和《云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公告2023年11號)》。1895年,英國植物學家威廉·漢姆斯利(William B. Hemsley)根據威廉·漢考克(William Hancock)在云南蒙自采集的標本,將其描述為石蝴蝶屬的一個新物種——大花石蝴蝶,標本存放于英國皇家植物園中。此后,該物種一度“消失”。
大花石蝴蝶模式標本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供圖)
2021年,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高山科學促進中心的支持下,聯合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對蒙自市周邊的多個天坑進行了初步調查,并于2021年6月17日在無人機偵測和專業攀巖團隊的協助下,通過繩降的方式對一直徑超過100米、深度約60-100米的大型天坑開展了種質資源的調查和采集工作。在該次調查工作中,科研人員意外地發現了消失了上百年的極危物種——大花石蝴蝶的一個新居群,使這一“消失”125年的極度瀕危物種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大花石蝴蝶:旱季綻放的“巖石精靈”
大花石蝴蝶為什么叫大花石蝴蝶?首先因為它是長在石頭上的。其次,它開花的時候,就像一只蝴蝶附著在石頭上,且花朵又比其他的石蝴蝶要大,所以叫“大花石蝴蝶”。這個物種特別喜歡長在濕潤氣候的石灰巖地區。
石蝴蝶這個家族,種類比較多,約幾十個物種,大花石蝴蝶是其中花朵最大的一種。石蝴蝶這一類花卉在歐洲、美洲廣受歡迎,尤其是它的葉子呈蓮座狀,特別適合在生態缸中種植。而且很特別的是,大花石蝴蝶在冬季開花,也就是在云南的旱季開花。大部分石蝴蝶都是在雨季開花,旱季開花是非常少見的。從觀賞性角度來看,大花石蝴蝶的花期與其他石蝴蝶屬植物不同,因此在其他石蝴蝶尚未開花時,它的花朵就會顯得非常漂亮、奪目。
大花石蝴蝶
(圖片來源:劉成 拍攝)
大花石蝴蝶的回歸之路
大花石蝴蝶野外種群稀少、自然繁殖困難。為了克服這些困難,2021年10月起,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的科研人員利用組織培養(無性繁殖)技術培育出數百株承載著物種延續希望的幼苗,它們在實驗室和溫室中茁壯成長,為此次回歸野外做足了準備。
大花石蝴蝶組培苗
(圖片來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2025年6月,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與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聯手護送這批400多株珍稀幼苗重返其原生野外家園。此次任務挑戰巨大,專業人員借助專業攀崖設備和精密繩索系統,垂直下降到危機四伏的天坑底部,在近乎垂直的原始崖壁上精準定位種植點,復原其天然生長環境。
本次野外回歸選取了兩個地點。回歸點一選擇了最初發現該物種的蒙自天坑內,此處生境良好,外界干擾和威脅因素極小。回歸點二為距離天坑約1公里的石灰巖林地陰濕巖壁上,科研人員在近乎垂直的石灰巖崖壁上精準定位種植,復原大花石蝴蝶天然的生長環境。該回歸點緊鄰農事生產道路,交通便利,利于回歸后開展后續監測工作,監測工作也將由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與種質資源庫共同開展。
回歸現場照
(圖片來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從野外意外發現,到實驗室的成功培育,再到重返原生棲息地,大花石蝴蝶的保護歷程凝聚了科研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構建了一個完整的保護閉環。讓大花石蝴蝶在在其自然生境中繁衍生息,生動踐行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這既是一個物種的回歸,更是人類對自然承諾的莊嚴兌現。
大花石蝴蝶野外回歸現場照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供圖)
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卓有成效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足國家戰略生物資源儲備需求和科技創新發展需要,全面、規范化開展我國及周邊地區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科學評價和深度研發工作。
此外,該種質資源庫牽頭建立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研發利用-共享服務”體系,確保我國的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存,促進資源開放共享,為我國政府履行國際公約提供堅實保障,為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規劃提供資源和技術支撐,為科學知識的公眾傳播提供展示平臺。
截至2024年底,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已保存野生植物種子近1.2萬種10萬份;植物離體培養材料近2300種2.8萬份;植物總DNA約1萬種7萬份;微生物菌株、大型真菌種質、動物種質均穩步增長,合計保存各類野生生物種質資源2.7萬種,33萬份(株)。
大花石蝴蝶的回歸之路,映照出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堅定步伐。讓珍稀生命重歸自然懷抱,守護的不只是一朵花,更是人類與萬千生靈共享的未來生態圖景。未來,依托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我們還將致力于讓更多像大花石蝴蝶這樣的受威脅物種重獲新生,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楊梅(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