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能源轉型”已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須交出的答卷,MG拿出了一份有自己思考的答卷。這一次,不是為了搶風口、追潮流,而是在重新構建“品牌與時代、用戶與產品”之間的因果關系。
在6月30日MG Holiday夏季發布會上,MG同時推出了售價不到6萬元的燃油車MG5和售價超過30萬元的純電敞篷跑車Cyberster(參數丨圖片),看似跨度極大的組合背后,反映的是MG對路徑多樣性的堅守:不是割裂過去擁抱未來,而是在不同用戶群中建立起各自合理的連接方式。MG并沒有選擇一條單一的“新能源敘事”,而是更像在展開一次關于品牌重塑、體系協同與戰略重估的“再定義”。
就像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說的那樣:“我看到很多變化,不變的是跟用戶在一起,YOUNG FOREVER。我們要把年輕、風尚、智趣做到位,為年輕和向往年輕的人打造令人鐘情的出行方式和服務。”
MG不是在換一條賽道,而是在構建一套全新的路徑能力。
一種更冷靜的“All in”姿態
很多品牌在新能源轉型中采取的是“抽身式轉向”——迅速割裂燃油陣地,集中投向純電戰場。但MG顯然選擇了一種節奏感更強的過渡路徑。
對于All in 新能源的戰略,MG品牌事業部總經理陳萃的回答是:“一個是現在,一個是未來。”
現實中,MG依然需要守住現有用戶特別是燃油車群體的基本盤,這些人不僅是銷量支撐,更是品牌文化的重要節點。他們活躍于改裝圈、社交圈,是“MG味兒”的最忠實表達者。而與此同時,MG也必須買斷屬于自己的未來:兩年13款新能源新車、100億研發投入,覆蓋純電、插混、增程三條路線,轎車、SUV、獵裝車、跑車四種形態一網打盡,進而躍遷到品牌格局再造。
所以,MG沒有急于斷裂傳統市場,而是選擇保持“原有情感錨點”的同時,構建新型技術路徑。這種策略的核心邏輯在于:MG認識到用戶的結構是多元的,市場的演進是漸進的,而真正有效的品牌轉型,是將新舊體系聯通,而不是簡單置換。
從燃油車MG5延續在年輕圈層中的改裝文化,到Cyberster用造型和性能標定品牌上限,再到未來兩年13款新能源新車、100億研發投入,MG不是在“用新能源做新品牌”,而是在“以新能源重建舊品牌”。
更關鍵的是,這種轉型背后并非盲目押注,而是有明確的系統支撐:上汽集團在電池、電驅、中央計算、智能底盤、輔助駕駛等五大板塊的能力儲備,使MG擁有“首發級”的資源配置權。技術能力不是借來的,而是可以參與定義的。
不回避動力選擇,是對品牌認知一致性的延續
與部分品牌急于“去燃油化”不同,MG沒有對動力類型作出價值判斷上的強制排序。它并不強調“電動優于燃油”,而是將不同動力形式視作服務于不同用戶需求的技術選項,而非品牌立場的標志。核心理念是:MG的精神內核應保持穩定,而不是因技術路徑改變而失去方向感。
這種思路在產品布局上表現得很清晰。MG5繼續承載著品牌在年輕圈層中的可玩性和情緒鏈接,是燃油改裝文化的延續;而Cyberster則以純電跑車的形式,探索技術與設計的前沿邊界。這兩款產品雖然動力形態差異顯著,但在“風格鮮明、主張表達”的維度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換言之,MG不是在做兩種產品,而是在維持一種品牌體驗的不同觸角。
MG并沒有刻意制造油電對立,包括海外市場在內,MG用覆蓋HEV、PHEV、EV、增程等多路線的產品布局,回應用戶在轉型階段的多樣選擇。這并非對新能源的遲疑,而是承認市場結構的現實:用戶群體對“完全切換”的接受程度并不一致。在這樣的判斷基礎上,技術路徑的多樣性,是品牌穩健進化的關鍵,而非策略分裂。
從重慶快閃店到淄博燒烤共創活動,再到MG Holiday夏季發布會,MG不斷嘗試用內容、場景和互動,去維持與用戶之間的真實聯結。這種聯結建立在風格、認同與參與感上,而非某種驅動形式。MG的核心問題不是“做電動還是油車”,而是“如何讓不同的用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那個MG”。
面對當下市場流行的價格戰、智能堆料、功能PK等短期打法,MG顯得更為克制。它沒有卷入數字化炫技或極端低價策略,而是回到一個基本問題上:品牌的長期價值如何建立。MG選擇將“智能化”“、新能源”作為工具,而不是標簽。它要塑造的,是一個能穿越技術變遷、持續被用戶理解和喜歡的品牌形象。
與OPPO合作的本質:打破產業邊界,而非補齊短板
MG與OPPO的深度合作,是此次發布會中最值得單獨拎出來討論的部分。同時也是“ALL in 新能源”戰略發布中最具戰略意味的一環。通過引入已有的成熟3C生態,實現以“用戶習慣”為中心的反向整合。
在智能座艙成為標配的今天,多數車企仍陷于“重投入自研”的模式之中,系統雖全,卻常常脫離用戶日常習慣,甚至造成生態割裂。而MG則通過與OPPO共建ICCOA生態系統,選擇了一條更輕量、更開放,也更符合消費者實際需求的路徑:不只是讓手機能連車,而是讓車成為用戶已有數字生活的一部分。
當然,這與“簡單投屏”或者是“基礎互聯”的改良不同,雙方所要做的,是一次從底層打通生態邏輯的共創。據悉,自2021年起,MG與OPPO已在多個關鍵領域合作布局,包括共建生態實驗室、聯合發布智能交互白皮書、推動系統融合標準。今年4月,雙方戰略升級,從軟件交互進一步延伸至IoT場景、海外生態拓展、商業模式協同。
以首搭ICCOA系統的MG4為例,MG已實現OPPO手機的無感互聯、語音備車、AI場景識別、全量應用上車等功能,并支持安卓、蘋果、華為等主流平臺,做到了跨系統融合。同時,這一體系也在重新定義銷售和傳播路徑,未來,MG新車將進駐OPPO全國商超渠道,并探索通過OPPO App完成定價與交易,構建“硬件+場景+流量”的新型零售通路。
這背后反映的是MG對智能化的另一種思考:不把“系統完整性”當作目的,而把“體驗一致性”作為關鍵。智能,不是堆疊算力與芯片的競賽,而是降低門檻、拉近用戶的方式。這種“反向嵌套”的思路,與MG強調的年輕用戶價值觀形成了良性呼應。
正如俞經民所說:“OPPO不造車,上汽不造手機。MG有了OPPO,就一定有OPPOrtunity。”
結語:在當前市場,“All in新能源”已成標配,但問題的關鍵不在“做不做”,而在“怎么做”。MG此次戰略轉向之所以值得關注,正是因為它展現出一種系統性思維:既守得住傳統陣地,又能在新能源結構中落地具體突破口;既不回避智能化的難題,又不被焦慮帶跑節奏。
更重要的是,它沒有將“新能源”作為技術身份,而是作為品牌演進的工具。MG要做的,不是成為一個“電動車品牌”,而是讓MG在新時代里依然能成立,依然能被年輕人認同。
如果MG能真正把“產品節奏”、“技術落點”、“用戶結構”這三條線統一成一套穩定的品牌邏輯,那么它此刻的“Opportunity時刻”,或許不是一個短期窗口,而是一條具備可持續性的上升通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