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任何生物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如果想要掠奪生命,先想一想后果能否承擔的住,這句話用在蘇某某身上一點都沒錯。
關于“虐貓考生被取消招聘資格”的消息,沖上了熱搜第一,看到這則消息,不少網友紛紛拍手叫好。
原本想要靠知識改變命運,結果因為自己犯的錯,跌入谷底,如今,就連人民日報都公開發文,前途算是毀了?
網絡圖片
那么,蘇某某做了什么事情?
兩極人生
2025年6月中旬,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生蘇某某的名字出現在某單位名單上,根據公布的信息,他不僅筆試排名第一,面試也獲得最高分,綜合成績毫無爭議地列第一名。
所報崗位為便民服務中心綜合管理,屬于體制內穩崗編制,職業前景與社會認同度均頗為優越。
網絡圖片
錄用名單一經公布,本應是其職業生涯的起點,卻意外觸發了一場輿論風暴,在網絡社區中,有細心網友發現該名字與曾因虐貓事件引發高校熱議的“蘇某某”高度吻合。
進一步比對學校、籍貫、畢業時間等信息,迅速形成了確認鏈條。
6月25日人民日報官微發布評論,明確點名此人,曾在校園中虐殺流浪貓、炫耀殘忍行徑,如今要端起為民服務的飯碗,公眾不能接受。
網絡圖片
這場由網絡發起的輿情風暴最終傳導至人社系統,6月27日,當地官方發布通告,宣布取消蘇某某的錄用資格,理由“存在與公務員職業道德要求不符的行為記錄”。
從考試第一名到徹底失去編制資格,過程僅歷時十余天,在此過程中,“犯過錯的人是否配獲得高光時刻”“體制是否容得下有污點的年輕人”等爭議持續升溫。
但無論支持或反對,輿論基本一致地承認:這是一起典型的社會性淘汰。
校園毒殺流浪貓事件
將輿論推向沸點的核心原因,并非蘇某某的成績或崗位背景,而是其在大學期間引發巨大爭議的“毒殺流浪貓”事件。
這起事件發生在2024年11月,地點為華中農業大學校內,一只長期被學生喂養、行為溫順的流浪貓“咪咪”突然出現異樣,數小時后死亡。
起初事件并未引起太大關注,但在學生社交平臺中,有匿名賬號發布帖文,自述“親手解決了校園中最煩的貓”。
蘇某某社交截圖
該帖文不僅詳細描述了使用藥物誘殺的過程,還附有帶血圖像,并配有“再來一只也照殺不誤”等激烈言辭。
學生組織聯合動物保護社團隨即展開調查,通過IP比對與社交賬號反查,鎖定嫌疑人為該校一名大四男生蘇某某。
更令人震驚的是,相關證據顯示,蘇某某并非一時沖動,而是事先搜集信息、準備藥品、選擇時間、避開監控,構成完整的計劃性行為。
校園內部流出的調查材料顯示,他通過網購安眠類藥物,將其碾碎后混入食物,再故意在貓常出沒區域投放,等待其取食。
事件引發極大關注后,校方成立專項工作組調查處理,最終給予蘇某某“嚴重警告”處分,未啟動退學或法律程序。
校方在處理通報中指出,行為雖存在惡劣影響,但因無既往紀律處分,尚不構成開除條件。
網絡圖片
該處理決定在校內外均引起強烈質疑,關鍵詞“計劃明確”、“手段殘忍”、“毫無悔意”成為眾多評論的聚焦點。
不少觀點指出,這種行為已遠超普通錯誤,體現出對生命的蔑視與心理層面的偏差,屬于典型的反社會傾向信號。
更有法律專業人士認為,該行為構成對動物的故意傷害,雖然法律上尚未刑事入罪,但其社會性質惡劣,應受到制度層面更明確的否定。
網絡圖片
自此,“蘇某某”在網絡空間中形成長期負面標簽,搜索引擎中的相關詞條、“華農虐貓男”等關鍵詞頻頻出現、
而他本人在事件后也關閉大部分社交賬號,回避公開發聲,但即使時間過去大半年,當他名字出現在編制崗位錄取榜單上時,公眾記憶被再次激活,成為抵制的第一觸點。
輿論引爆點
當蘇某某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身份出現在編制崗位錄取名單中,最初并沒有引起官方層面的質疑。
網絡圖片
但在網絡上,憑借公開的姓名、畢業學校以及生源信息,網友很快聯想到此前校園虐貓事件的當事人,并對比其社會化信息檔案形成高度懷疑。
基于姓名一致、院校一致以及時間線重疊的多維度特征,相關線索幾乎在數小時內被網絡輿論“人肉”式串聯完成。
此后,網友通過翻查過往新聞、校內處分通報以及社交媒體遺留痕跡,陸續佐證身份匹配的事實,從而讓“準公務員虐貓考生”這個身份標簽逐步坐實。
網絡圖片
起初只是“名字巧合”的網帖,隨后演變為輿情規模性反查,再到地方官方部門主動核實,信息流在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中快速閉環,最終形成事實確認。
隨著人民日報的點名報道,輿論完成從網絡層面到主流媒體層面的轉移,徹底壓實了蘇某某的社會性身份標簽。
圍繞此人的議題也被迅速放大成一個全民聚焦事件,短時間內在多平臺均占據熱搜,評論量暴增。
對于是否應該給蘇某某悔過機會,輿論呈現出高度一致的否定態度,這種否定的心理根源,來自于多數網友對于其行為性質的判斷。
這并不是臨時沖動式的錯誤,而是有預謀、有準備、有組織的蓄意殘忍行為。
一失足是否真的成千古恨?
蘇某某事件本質上并非孤例,而是新時代社會價值觀審判機制的一次集中顯影,公眾期待體制代表公正與道德,因而對錄用環節保持極高敏感。
而同時,也存在聲音質問,犯過錯的人是否就永無翻身之地?這種張力,是制度建構過程中無法回避的結構性問題。
公共價值觀的建立,注定伴隨爭議,在當下多元輿論背景下,既要保障社會的道德秩序,又要防止“群體性否定”成為新型社會暴力。
因此,如何在“正義”與“界限”之間維持平衡,是公共制度改革必須回應的課題,或許答案無法一次給出,但可以確認的是,選人標準中,“能力”與“德行”缺一不可。
只有在透明、公正、分級的審查機制下,才能真正實現社會與制度的動態共識,而不是被情緒綁架或完全放任“原諒/否定”的兩極邏輯。
結語
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一個不將生命放在眼中的人,足以想象,他的內心將會多么黑暗。
如今,蘇某某已經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同時,也是提醒大家,有些事情無法彌補,不要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錢江晚報2025-07-01虐貓考生蘇某某,被取消事業編招聘資格
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