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談到農民基礎養老金,大約是受了1-5月消費者價格指數不升反降的刺激,同比下降了0.1%,這是一個非常消極的信號,說明單純的刺激政策不足以走出需求不足的困局。實際上政策已經轉向直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體制內加薪,農民基礎養老金也將每月再提高20元。
20元能干什么?
結果評論區的反應完全超出了我的想像,一大群批評者認為這是“農鬧”,根本不應該有這每月143元的基礎養老金,是在養懶人,白吃白喝,這種說法的底層邏輯是農民沒交社保。
這是一種低級錯誤,因為混淆了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不同的價值觀與公平原則。一次分配是競爭性公平,多勞多得,多交多保,二次分配不僅僅要考慮多勞多得,也要有平權的現代文明意識,要有起碼的人性,即便是完全沒有交稅交社保,沒有任何工作的能力的人,在財政主導的社會大分配中也要保障其基本生存權,這是文明社會的選擇,當然,前提是量力而行。
至于中國農民,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歷史現象,我們的制度決定了中國農民不可能走上美國農場主的道路,他們發不了財,本質上還是在公有制的鳥籠中飛。
美國農民很富,不用擔心養老金,工作積分達到 40 分就能在 67 歲拿退休金,基礎退休金是每月 895 美元,若積分總數是 80 分(最少工作 20 年),退休金約為每月 1600 美元,工作 35 年則約為每月 2400 美元。中國農民是什么情況,2014 年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時,對當時已滿 60 歲的農民有特殊福利,不用交錢就能領基礎養老金,這體現了國家對農民養老問題的關懷,其實也是對農民過去貢獻的一種回饋。2024年增加了20元是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2025年基礎養老金達到了143元,但還是很低,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以體制為中心的等級差異; 差異正常,但方向是趨向于平衡,這是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的選擇。
為什么說中國農民不可能像美國農民那樣富有,這當然有生產力水平的巨大的差異,但也有制度的約束,對個人來說土地只有使用權,不存在市場化競爭,當然也不會有產權意義上的個體農場主; 一個缺少競爭機制的農業是中國國情的選擇,人口大國當下的選擇。
農民過去長期以低價糧食保障民生,這是強制性的,有誰考慮過這種強制性定價是否對農民實現了競爭性公平?
這種隱性貢獻和社保繳納的現實困難是值得正視的歷史背景。現在提高基礎養老金,也是對這種長期貢獻的一種 “回溯性補償”,并非如批評者說是在養懶漢。
中國農民的養老困境,本質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歷史制度約束的結果,這種城鄉巨大差別是歷史性的、社會性的失衡,要高度重視,不要什么事都扣上“農鬧”的帽子,我沒當過農民,一直被批評是西方資本主義代言人,現在又成了“農鬧”的代言人,國人什么時候能神經正常點,少一點斗爭哲學?
即便從純經濟學角度,也要考慮二次分配對城鄉差異的平衡,沒有這種補償性的選擇,也要信守二次分配的“社會性公平”,不宜以未交社保為由,忽視了對底層群體的生存權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