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知名數學家張益唐全職加盟中山大學在網絡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按理說,像這樣的專業人才能夠回國從事學術工作,于國于民都是一件好事,可不少網友卻對張益唐的身世表示了擔憂。
原來,張益唐雖然畢業于北京大學,但卻是在美國攻讀的博士。
2016年,他還擔任了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數學系的終身教授。
如此履歷,讓很多人都想起了董明珠在今年4月的一段發言:
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1、海歸“間諜”論
對“海歸”群體,這幾十年來的評價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海歸是高精尖人才,恨不得供起來,每個公司企業沒個海歸坐鎮,好像都不夠高級一樣。
可隨著出國留學潮的到來,海歸一詞也被諧音成了“海龜”,除非是國外名校,否則都被當成“野雞大學”畢業生,在求職路上備受歧視。
因為國內的教育水平逐漸提高,而出國留學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對于海歸群體就又有了一個不同的論調——“間諜”。
這一說法起源于網絡,最后卻是被董明珠給發揚光大了。
在4月份的一個會議上,董明珠就很明確地表示自己不用海歸的理由是擔心有間諜。
此言一出不只是海歸群體,就連很多網友都坐不住了,都反駁說,像錢學森這樣為中國建設發展立下功勛的老前輩也都是海歸,怎么到董明珠嘴里就都變成“間諜”了?
其實我們仔細看董明珠的這段話,她想表達的原因可能是要注重國內的人才培養體系。
可偏偏她擔心有間諜的后半句讓整個言論變了調,好像是在大鳴大放地搞歧視一樣。
自然有人覺得董明珠說得沒錯,因為她沒有一竿子把所有海歸都否定,是說自己搞不清誰是間諜。
但這一辯解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如果真這么說,那我們的企業最好的選擇就是不雇人當員工,因為沒人能知道這個人是不是間諜。
2、人民日報回答海歸四問
像這樣站不住腳的論調自然沒能得到廣大群眾和官方媒體的支持。
不光網友們在網絡批評這一觀點,認為“海歸間諜論”失之偏頗,就連《人民日報》也在最近正面回應了關于海歸群體的四個疑問,直接反駁這一說法。
第一問,留學生歸國難道都是為了養老?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有一個誤區,覺得這些海外留學生把青春歲月留在了海外。
最能出研究成果的年紀都去為別人服務了,回國只不過是看中了我們的高福利,為了養老而已。
但其實并非如此,根據2023年的調查報告顯示,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和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都是海歸人才。
這些人在中國教育事業發展不僅存在感不低,而且還有許多卓越的貢獻,根本不是網傳的回國養老。
第二問,回國的人才難道都是二流嗎?
這顯然也是否定的,這一點從近年來很多高級人才回國遭到了美西方國家的阻攔就能看出,如果真的是無關緊要的人才,他們又怎么可能費這么大力氣阻攔呢?
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不可能每一個歸國人才都是一流人才,確實有很多相對平庸的留學生,但只要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完成規定工作,就是于國有利的人才。
第三問,鼓勵學生出國就是培養“漢奸”嗎?
這四大疑問中,一種說法是最站不住腳的。
且不說很多國家對于自己的核心學科都有保護,只能去特定的學校才能學習,單說每個國家、院校擅長的領域都有所不同,如果想要學得真功夫,必然要去“西天取經”。
第四問,海歸回國是否會導致和國內學子的對立?
誠然,海歸的存在加劇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局面,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但是如果將就業壓力全部都甩到海歸身上,這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
海歸人才和內地學子各有優勢,也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如果將正常的競爭都視為一種妨礙的話,那眼界未免太過狹隘。
3、海歸從來不是我們的敵人
《人民日報》在文中引用了鄧小平同志的話:
只要中國發展得好,我相信他們就會回來。如果中國10年還發展不起來,我不要他們回來,回來也沒有用。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比起擔心越來越多的學子總想著出國,又或者通過各種手段“束縛”學子,讓他們“不得不”回國。
倒不如想想,怎么樣建設好我們自己的“梧桐樹”,只要我們的樹夠大,就不怕沒有靈鳥來棲息。
誠然,我們承認有很多學子選擇回國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質量,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專業特長。
但現在中國能吸引這些人歸國,不正是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外在表現嗎?
海歸群體尤其是海外留學生從來都不應該是我們的敵人,而是幫助我們建設社會,發展學術事業的有生力量。
從特朗普驅趕留學生遭到學術界的極力反對,再到今天越來越多的留學生群體選擇回國,在中國實現自己的一技之長就不難看出,封閉和閉塞是與大眾呼聲背道而馳的。
只有不斷保持開放包容的科技文化環境,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中國,共同繁榮我們的學術環境。
結語
毫無疑問,像這種一竿子打倒所有海歸派的說法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
無論是在國內接受教育還是在國外進修,說到底都是為了學習知識,而知識本身是和人品無關的。
將某一些屬性和某一特定群體進行相關聯,這種做法和人們常常批判的西方種族主義本質上并無不同。
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有好人,任何一個群體中都有壞人,我們不應該對任何一個身份背景抱有歧視。
秦相李斯曾言:“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在上個世紀,美國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就是因為他們愿意接受世界各國的移民,所以才能實現飛速發展,超越歐洲各國。
而現在中國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本土人才還是海外人才,只要愿意來到中國,都是為了我們的發展推波助瀾,我們又為何要堵上這條路,拒絕其他人加入我們呢?
部分信息來源:
上觀新聞|人民日報評論微信發文:警惕針對“海歸”人才的四種論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