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11點,白宮記者們還在等最后一班地鐵,特朗普突然甩出一句狠話:"馬斯克?我們得研究研究。"
誰能想到,世界首富的命運真就懸在總統這一句話上。今天開盤,特斯拉股價像坐滑梯一樣,嗖嗖往下掉了7個多點。
特朗普這次是玩真的嗎?馬斯克那2400億美元還能守住多少?
總統發飆,首富遭殃
特朗普徹底怒了,馬斯克這回真的慌了。白宮那句"我們得研究研究"到底意味著什么?說白了,就是要動真格的了。你想啊,一個美國總統公開威脅要"研究"驅逐一個人,這在美國歷史上都找不出幾個先例。這話聽起來客氣,實際上比直接罵街還要狠毒。
特朗普的怒火來得并不突然。馬斯克最近這段時間,簡直像個上了發條的機器人,天天在社交媒體上炮轟"大而美法案"。
一會兒說這個法案會"摧毀數百萬崗位",一會兒又說要讓美國"淪為債務奴隸"。最過分的是,這家伙竟然還威脅要成立新政黨,要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干翻那些支持法案的共和黨議員。
這下可把特朗普給惹毛了。要知道,馬斯克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他是世界首富,手里握著的資源和影響力不容小覷。但在特朗普眼里,再有錢的人也得服從政治權威。于是,總統先生決定給這個不聽話的億萬富翁一點顏色看看。
市場的反應更是比誰都誠實。特斯拉股價今天一開盤就像見了鬼似的,短短幾個小時就蒸發了幾百億美元。投資者們心里都清楚:馬斯克這座商業帝國,還真就建在特朗普的一念之間。華爾街那些精明的交易員們,早就在計算如果政府真的取消對馬斯克企業的支持,這個科技神話還能撐多久。
不過話說回來,特朗普的威脅到底有幾分勝算?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馬斯克帝國最不愿意示人的軟肋里。
帝國軟肋,一戳就破
馬斯克那2400億美元的身家,聽起來挺嚇人,但仔細一算你就發現了問題。這里面有將近40%都跟政府政策綁得死死的,簡直像個靠奶粉長大的巨嬰。
先說特斯拉吧。這家電動車公司能有今天的風光,很大程度上得感謝美國政府的慷慨解囊。累計超過100億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讓特斯拉的車子在市場上有了價格優勢。
消費者買一輛特斯拉,政府就給補貼幾千美元,這等于是拿納稅人的錢給馬斯克的生意買單。如果這些補貼一夜之間消失,特斯拉的銷量能保住一半就算不錯了。
再看SpaceX,情況更加令人擔憂。這家太空公司的收入來源,60%以上都是政府訂單。NASA的發射合同、軍方的衛星部署、政府的太空探索項目,馬斯克幾乎壟斷了美國的太空生意。
但這種壟斷地位,說到底還是政府給的。如果特朗普真的翻臉,完全可以把這些訂單轉給其他公司,或者干脆重新啟用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
更要命的是,馬斯克在政治上的天真讓他顯得格外脆弱。這個技術天才在商業領域確實是個狠角色,但在政治博弈方面,他就像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特朗普這樣的老狐貍,對付馬斯克這種政治新手,簡直易如反掌。
法律層面的分析就更有意思了。專家們說得很明白:想撤銷馬斯克的美國國籍,理論上確實行得通,但操作起來難得要命。
你得證明他當年入籍時撒了謊,而且還得是故意的、影響重大的那種謊。這個門檻確實挺高,但不是完全不可能?!度A盛頓郵報》去年就爆料說,馬斯克在1995年可能存在非法工作的情況,如果這個指控坐實了,理論上就足以成為撤銷國籍的理由。
不過呢,歷史上這種權力與金錢的較量,還真不是頭一回。讓我們看看前人是怎么玩這出戲的。
舊戲重演,身份成靶
上個世紀初,老羅斯福就這么收拾過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那時候也是總統覺得商人太狂了,得給他們點顏色看看。羅斯福動用《反壟斷法》,硬是把標準石油公司給拆分了。那一仗打下來,洛克菲勒雖然沒有破產,但再也不敢在政治面前囂張了。
只不過現在的劇本更復雜一些。班農這個老狐貍又跳出來攪局,張口閉口說馬斯克是"非法移民",該"滾回南非去"。這話聽著就不對味兒,明擺著是想把事情往種族問題上引。
你想想,一個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創造了數十萬就業崗位的企業家,突然被人質疑身份合法性,這事兒傳出去多難聽。
班農的算盤其實挺陰險的。他知道在美國,一旦涉及種族和移民問題,理性討論就會變成情緒宣泄。通過強調馬斯克的"南非白人"身份,班農試圖激發保守派選民的排外情緒,讓這場政治博弈變成一場文化戰爭。
馬斯克雖然是在南非出生的,但人家1971年就移居加拿大了,1989年正式移民,2002年就入了美國籍。現在突然拿出生地說事,這不是欺負人嗎?
按照這個邏輯,美國一大半的企業家都得被質疑身份問題。這種做法不僅不公平,而且很危險,因為它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
國際社會對這場鬧劇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俄羅斯、法國等國家已經向馬斯克拋出橄欖枝,表示愿意提供政治庇護。這讓整個事件帶上了冷戰色彩:美國的科技天才可能被迫流亡海外,這對美國的國際形象來說簡直是個災難。
眼下這局棋,雙方都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問題是,誰能笑到最后?
生死賭局,誰主沉浮
馬斯克現在其實挺被動的。他要么選擇低頭認慫,向特朗普道歉并承諾支持"大而美法案";要么就干脆破罐子破摔,真的去搞那個"美國黨",跟共和黨硬剛到底。
如果真走到那一步,事情就有意思了。馬斯克手里確實有牌:18到35歲群體對兩黨不滿率達71%,這些年輕選民正是馬斯克最大的粉絲群體。
科技圈的大佬們也未必全站特朗普這邊,畢竟"大而美法案"對科技企業的稅收政策并不友好。更重要的是,馬斯克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容小覷。
但問題是,搞政治和做生意是兩碼事。馬斯克在這方面還真是個新手,他缺乏政治組織經驗,也沒有足夠的政治盟友。而且,一旦真的成立新政黨,馬斯克就必須面對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兩面夾擊,即使是世界首富,也未必承受得起這樣的政治壓力。
特朗普的算盤也不難猜:2026年中期選舉在即,他不能讓馬斯克分走共和黨的票。所以他寧可冒著得罪科技圈的風險,也要殺雞儆猴,讓其他不聽話的企業家看看反抗的下場。這種策略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會讓共和黨失去科技精英的支持。
最有意思的是國際層面的博弈。如果馬斯克真的被迫離開美國,那些向他拋出橄欖枝的國家就賺大了。想象一下,SpaceX的技術、特斯拉的創新能力,還有馬斯克本人的商業頭腦,這些都可能成為其他國家的戰略資產。美國花了幾十年培養出來的科技優勢,可能就這樣白白送給了競爭對手。
這場博弈的結果,很可能就在明年見分曉。如果特朗普真的動手,馬斯克的反擊會有多激烈?如果馬斯克成功組建第三政黨,美國的政治格局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美國未來的政治走向和科技發展軌跡。
結語
說實話,看著這兩個人斗來斗去,我倒覺得挺可悲的。一個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一個是全世界最有權的人,結果搞得跟菜市場吵架似的。這事兒要是讓外國人看見了,還以為美國怎么了呢?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場沖突暴露出美國政治制度的一個根本矛盾:當選票政治遭遇資本邏輯,究竟是權力馴服財富,還是金錢綁架權力?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這場對決,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矛盾的極端體現。
你們覺得馬斯克應該服軟還是硬剛到底?如果是你,會怎么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