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牽動億萬人心,分數揭曉的那一刻,往往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近日,河南一女生高考總分288分(其中數學22分,英語30分),成績遠低于本科線。面對這個在普遍認知中“不理想”的成績,全家并未沮喪,而是集體歡呼慶祝。家長傳遞的核心信息是:在父母眼里,孩子已經“很棒了”。
部分網友被家庭的溫情與支持所打動,認為父母能無條件接納孩子的“不夠好”,呵護其自尊心,是壓抑的唯分數論中的一股清流。這種態度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心態。更多網友則表達了強烈的質疑。數學22分、英語30分的成績,是否反映出學習態度或方法存在嚴重問題?如此低的分數,是否真的值得如此“歡呼”并被當作正面案例傳播?擔憂這種“無條件的接納”會傳遞“努力無用”、“躺平有理”的錯誤信號,可能模糊了基本學業要求的底線。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成長。 分數固然是衡量學業成果的重要指標,但它絕不是衡量一個孩子全部價值的唯一標尺。這位河南家長選擇在分數“失利”的時刻,依然肯定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傳遞無條件的愛與支持,這種情感上的接納與鼓勵,對于孩子建立自信、修復挫敗感、保持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能力結構和發展軌跡本就不同。并非所有人都能在傳統學術賽道上拔得頭籌。社會應該允許個體在“非頂尖”的位置上,依然能獲得尊重、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感。
但接納“不夠好”,不等于否定“追求卓越”。 對288分的家庭溫情表示理解,絕不意味著要否定或貶低那些考取669分、為夢想拼盡全力的學子及其家庭付出的巨大努力。勤奮、專注、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領域都值得最高的敬意和推崇。納孩子的不完美,不等于放棄對其基本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的合理要求。家長在給予情感支持的同時,也需要理性引導孩子正視差距、反思不足,并在未來選擇適合的道路上繼續努力(如職業教育、技能學習等)。社會在包容多元的同時,也應維護基本的教育標準和知識習得的重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