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烏沖突從22年2月24號打到現在,已經差不多1224天了,這是二戰結束后歐洲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軍事沖突,全球經濟和國際關系都被它攪得一團糟。
俄烏沖突剛爆發的時候,美國覺得自己能把局勢拿捏得死死的,又是制裁俄羅斯,又是給烏克蘭運送槍支、坦克、導彈這些武器,美國這么做就是想當這場沖突的 “話事人”。
但打著打著美國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俄羅斯不僅沒被打垮,還頑強抵抗,歐洲盟友開始抱怨制裁帶來的能源短缺、物價上漲,美國自己國內也因為戰爭開支、通脹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再看中國,從沖突爆發起就保持中立,一直呼吁雙方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現在看來這個選擇確實明智又有遠見,很多人都在問,這場打了這么久的戰爭到底是怎么開始的?
俄烏沖突咋打成了 “超長待機”?
剛開始誰都覺得這仗打不了幾天,俄滿打滿算準備搞 “閃電戰”,想著幾天就能打下基輔,扶持個新政府把烏收拾利索。
美國則打著另一套算盤,想著不用自己出兵,只靠烏克蘭當前線、自己負責“送武器+搞制裁”,慢慢把俄羅斯拖垮,順便讓軍火商賺個盆滿缽滿。
可誰也沒料到,這場沖突一拖就是一千多天,沒一個按劇本走,全變成了“你死我活”的硬仗。
俄羅斯一開始確實玩了不少現代套路:情報戰、網絡攻擊、能源斷供、空降突襲全上了,還指望內部搞點“顏色革命”配合。
但烏克蘭不但沒倒,反而被這一系列打擊逼出了狠勁,開始全國總動員死磕到底,原本以為是幾天的攻城戰,結果打成了絞肉機。
俄羅斯最后也不得不低頭:網絡戰沒用、政變沒成,還是得靠人頂著炮火,推著老舊坦克硬啃一座又一座小鎮。
而美國起初是最樂的,躲在后面指揮,揮揮手制裁俄羅斯,順手給烏克蘭一堆二手裝備,還想著“兵不血刃”搞垮一個對手,可戰線越拖越長,問題就一個個冒出來了。
第一個就是庫存撐不住,導彈、炮彈、坦克部件,甚至連子彈都開始告急,歐洲一邊的盟友更別提,軍火廠的產能根本沒準備好打這種“天天要幾千發炮彈”的消耗戰。
接著是人力短缺,美國這些年一直打的是高科技戰術:幾架戰機、幾個特種部隊、小規模高強度,打完就撤,干凈利落。
可烏克蘭這場仗完全是另一種風格,老式陣地戰靠大量人力一點點推進、靠物流車一輛輛送炮彈,結果美國自己的軍工廠開始缺人、缺原料,連造武器的速度都跟不上消耗。
再說武器本身,很多所謂“高科技裝備”,比如精準導彈、AI偵察、智能無人機,理論上厲害得不得了,可一旦進入天天泥地、壕溝、狂轟濫炸的前線,沒了衛星支持、網絡斷線、維護不到位,就成了“脆皮玩具”。
高精尖打初期震懾可以,真要扛三年、拼命燒,那就得靠老實巴交的鐵殼坦克和一車車老式炮彈,這一場戰爭,不再是“誰技術先進誰贏”,而是“誰熬得久誰活”。
美國這才意識到自己早就不習慣打這種“拼命仗”,工業能力跟不上,后勤反而成了硬傷,原本以為自己能當“軍火隊長”,結果真拼到底反倒先氣喘吁吁。
俄羅斯雖然一開始被嘲笑“打得土”,但靠著拼命三郎一樣的打法,居然一點點咬住了戰場,這場戰爭已經從戰術博弈,變成了“意志力+產能”之間的對撞。
戰爭成本爆表,歐洲想下車了
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對歐洲越不利,一開始喊得最響的就是他們:德法英輪番上陣,媒體鋪天蓋地,政府高調宣誓“要支持烏克蘭到底”“我們是自由的捍衛者”“必須捍衛歐洲的邊界”。
口號一個比一個正義,表態一個比一個堅定,但真到要掏錢、掏武器、掏資源的時候,各國的手就開始發抖了,嘴上繼續喊支持,動作卻一個比一個猶豫。
德國最明顯,嘴上喊得震天響,但關鍵的 “金牛座” 導彈就是拖著不給,國內怕惹毛俄羅斯,怕自己被拖下水,怕北溪管道又斷氣再來一遍。
法國看似強硬,總統演講一套又一套,但背后其實也在悄悄跟俄羅斯通消息、找下臺階,英國倒是動作快一些,可送去的武器設了一堆限制條款,像是防止烏克蘭“亂用”一樣,實際上是生怕惹禍上身。
這些操作說白了就一個意思:我們可以象征性地支持,但你真要我豁出去,那不好意思得考慮成本,而這些成本,已經壓得整個歐洲快喘不過氣。
仗打起來后能源價格暴漲,德國完全斷了俄天然氣來源,工業用能短缺,整個制造業被沖擊得很厲害。
從曾經的“歐盟經濟引擎”變成如今的“拖油瓶”,經濟增長幾乎停滯,企業外遷、投資銳減,民眾消費力直線下降。
法國、意大利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脹、罷工、抗議此起彼伏,人們一邊喊著“支持烏克蘭”,一邊連自己家里冬天暖氣費都快交不起。
歐洲開始意識到這場仗不像當初想的那么簡單,不是靠幾套口號和一次聯合聲明就能搞定的,時間越久代價越重,更關鍵的是,他們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撐不起這個“烏克蘭計劃”的全部賬單。
中國成了最大贏家
這場仗打得越熱,中國反而越冷靜,別人忙著上場拼命,中國就靜靜坐在場邊,既不沖上去“選邊站”,也不急著拉仇恨,而是始終穩穩守著一句話:“勸和促談”。
有人覺得這態度太保守,其實真相恰恰相反,在別人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中國反而成了真正的贏家。
在軍事上中國一邊“圍觀”,一邊深度觀察,美國大兵壓境、軍援不停,武器系統燒得飛起,庫存見底,補給告急,這一切都被中國一一記下。
西方吹得神乎其神的戰術,在烏克蘭戰場上暴露出多少漏洞,中國看得一清二楚,什么無人機怎么用、炮彈怎么配、后勤調度怎么做,哪種戰術最耗資源,哪些裝備容易失靈。
這些經驗別人花命換來,中國花筆記本記下來,然后轉頭就開始自己升級:軍工廠晝夜不停干,武器研發節奏全面提速,一大批新型裝備悄悄立項,等著下次輪到自己不被動。
再說經濟,別的國家一邊打仗一邊虧本,中國反而生意越做越大,西方一制裁外國品牌在俄羅斯集體撤退,結果國產品牌順勢頂上。
不光是手機、汽車、家電,現在連支付系統、電子商務也變成中國貨的天下,俄方沒得選,中國正好全面補位,順勢完成一次海外市場擴張。
而且最關鍵的是,油氣也沒斷,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打折供給中國,既保障了能源安全,也為國內制造業加滿了油,你打你的仗我搞我的產業,這就是中國式“低調紅利”。
但真正高明的,還不是這些眼前賺到的,而是背后的“朋友圈建設”,趁著西方忙著打仗、制裁、拉盟友,中國悄悄把全球南方國家拉進了自己搭的局:金磚擴員、“一帶一路”提速、各種本幣結算通道全面鋪開。
像巴西、沙特、印尼、埃及這些區域強國跟中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不靠美國、不靠美元,靠項目、資源和穩定供給,就足夠穩住人心,這一來二去一個繞開歐美體系的新網絡已經開始運轉。
接下來特朗普如果當選,美國的對外政策大概率會“收回來”,少管閑事、多保自己,這對中國更是利好,美國若主動收手,中國就能繼續推自己的合作模式。
美國若繼續搞強壓,那中國也已經練好了內功,換句話說不管誰上場,不管戰火怎么燒,中國都能站穩,因為不跟風、不急進,反而贏得了最大的主動權。
參考資料
新華網:《國際觀察丨美與俄烏"通氣" 俄烏沖突或現重大轉機》,2025年2月13日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俄烏沖突以來的歐洲經濟——表現、原因、政策應對與前景》,202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25年2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俄羅斯戰時經濟將走向何方》,202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