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柚,酸酸甜甜,一口爆汁;放到茶飲里,可是不少人的心頭好。
好吃之余,西柚還富含維生素 C、膳食纖維,更有類胡蘿卜素等多種抗氧化成分,就是剝皮有點麻煩。
圖片來源 | Veganbaking.net from USA, CC BY-SA 2.0
而作為不錯的水分、營養來源,一些人會選擇榨汁飲用,生病時也會將其作為補充體液的選擇。
不過,當你一邊吃藥,一邊喝西柚汁,以為自己在健康養生,卻可能已經被它「背刺」了。
圖源網絡
這是因為,西柚是知名的「藥物公敵」。
目前已知,西柚與超 85 種藥物有相互作用。那么,在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服用,會給患者帶來哪些用藥隱患?
吃某些藥的同時吃西柚,會發生什么?在搞清楚這個問題前,我們還要先了解一下「藥食相互作用」(Food-Drug Interaction, FDI)?。
顧名思義,這是指藥物與食物同時攝入時,可能通過改變藥代動力學(如吸收、代謝)、藥效學(如協同或拮抗效應)或機體營養狀態,從而影響藥物療效或安全性。
有研究表明,在實驗所測得藥品中,有高達93%的藥品會受到食物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種影響既包括協同效應,比如促進藥物吸收,藥效增強;也包括拮抗作用,比如降低藥效,或者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而西柚,就是各種藥物說明書上注明「避免同服」的常客。
圖源網絡
西柚里面含有一種叫做「呋喃香豆素」的成分,它本是西柚為保護自身、抵御蟲害而進化出的“武器”;但這一成分也是藥食同服后引發療效波動或毒性風險的罪魁禍首。
圖源 SOOGIF
大家都知道,生物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都離不開酶(enzyme)的催化,包括藥物的代謝。
而罪魁禍首「呋喃香豆素」對藥物代謝酶存在著抑制作用——本該在藥物代謝過程中好好工作的酶,由于這種成分,沒法正常工作了。
「細胞色素酶 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CYP450),一類亞鐵血紅素的超家族,主要存在于肝臟(小腸、肺等其他組織也有分布),人類 CYP450 超家族參與了90%以上的藥物代謝,所以它也叫「肝藥酶」。
肝藥酶與藥物代謝
其中,CYP3A4 酶在人類 CYP450 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參與的藥物代謝占 CYP450 總代謝藥物的50%,像抗生素紅霉素、抗精神病藥舍曲林、催眠藥地西泮等眾多藥物的代謝,都受 CYP3A4 酶影響。
之前的推文中提到過,藥物進入體內后,經吸收、分布到達靶點起作用,完成任務后被分解代謝并排出體外。
CYP3A4 酶沒法工作了,藥物無法被分解排出了,就會在體內積蓄。
那就有人問了,藥物在體內濃度增加,藥效不是增強了嗎?
其實不然,這相當于患者持續攝入了遠超于正常劑量的藥物,藥物毒副作用的風險大大增加!(當然,也有一些藥物受到的影響是完全相反的,西柚會讓藥物的有效濃度降低。)
舉個例子,如果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患者吃了西柚,由于西柚對 CYP3A4 酶的抑制作用,藥物在體內堆積、藥效大大增強,血壓也會急速下降,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低血壓反應,如頭暈眼花、雙腿發軟、心悸等癥狀,嚴重的可能會引發休克!
圖源網絡
而服用抗組胺藥物(抗過敏藥)的患者吃了西柚后,會減少藥物進入血液,導致藥物吸收顯著減少,藥效減弱,療效大幅下降。
在《加拿大醫學會會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CMAJ )中發表的論文中,研究者曾指出,已發現有85種藥物可與西柚發生不良反應,其中45種甚至會導致包括猝死、腎衰竭和內出血在內的嚴重副作用。
一般來說,有些藥物說明書里會標注用藥期間不得吃西柚或者喝西柚汁,請在用藥前仔細研讀,并在專業醫生、藥師的指導下服用藥物。
標注了「不應與西柚汁同時服用」的硝苯地平緩釋片說明書
有人就有疑問了:
——「西柚真的好好吃,少吃一點行不行呀?」
——「西柚不能吃,吃普通柚子或者橘子行不行呀?」
——「吃完藥我多隔幾個小時再吃西柚行不行呀?」
答案都是 NO!NO!NO!僅 200 ml 的西柚汁就會導致藥物濃度增加從而引發不良反應!
橙子、青檸和柚子等柑橘類水果,也含有「呋喃香豆素」,不過含量通常都比西柚低,危險性也相對小一些,但為了安全起見,還是盡量少吃或者不吃。
服藥后隔幾個小時吃也不會降低潛在風險,藥師通常會建議在服藥前后72 小時內都不要食用西柚(就算過了三天,也不要在短時間內吃大量的橙柚類、柑橘類水果)。健康為主,還是整個用藥期間都不要吃西柚啦。
專業人士通常會建議,服藥前后 72 小時內不要吃柑橘類水果,所以隔幾個小時再吃也不安全。如果真想吃點水果,還是盡量避開它們吧。
圖源網絡
除了西柚汁,還有很多食物會對 CYP 酶系及經其代謝的底物產生影響:
而對于正在服用抗精神病用藥的患者,生活中還要注意避開煙酒、含咖啡因的飲品(咖啡、可樂、紅牛、茶、奶茶等)、十字花科蔬菜(如卷心菜、西蘭花、花菜等);正在服用抗抑郁藥的患者還要避開牛肝、奶酪等富含酪胺的食物。
總的來說,藥食相互作用會對藥效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不過你可能會發現,盡管自己在生活中已經注意避開這些食物、嚴格按照醫囑和說明書服藥了,但治療效果還是達不到預期,甚至出現了各種不良反應……這又是為什么?
圖源網絡
在血漿中,藥物濃度需要達到治療范圍才能發揮療效,不同人的血藥濃度水平可能相差數10倍以上。對于同一種藥,有人可能療效顯著,有人卻療效不佳,甚至出現不良反應。
據統計,截止到 2024 年,我國共收到《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共2587.2 萬份。
圖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個人遺傳特征可能與藥物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用藥后果。
重點來了!!
遺傳特征是用藥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受基因多態性影響,酶的活性對應了藥物代謝能力的高低,主要分成超快代謝型(UM)、正常代謝型(NM)、中間代謝型(IM)和慢代謝型(PM)四類。
如果患者屬于超快代謝型人群,說明你體內的藥物代謝酶活性較高,大部分情況下,服藥后會被快速代謝分解掉,血藥濃度達不到治療范圍,這個時候就需要適當增加藥物劑量。反之,如果是慢代謝型,酶活性低,藥物無法得到有效代謝,就會在體內累積,嚴重的可能會引發毒副作用,這時候就需要減少劑量或者考慮換藥。
以 CYP2D6 酶為例,WeGene 基于中國人群數據估算得出:廣泛代謝型占約 80%。這也說明,仍有 20% 的人群,代謝型與常人存在一些差異。
藥物在體內經代謝而失活的個體差異
因此,有臨床用藥需求的患者,醫師會根據個人差異調整用藥。在這方面,藥物基因檢測就可以發揮不可小覷的作用。
目前通過藥物基因檢測協助精準用藥,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有抗腫瘤藥物,精神類藥物和心血管用藥,不過除此之外的各類疾病,如果有條件和研究支持,都可能需要進行個性化精準用藥檢測。
以抗抑郁治療為例,抗抑郁藥物在美國是藥物使用的第一大類別,目前市面上有超過40種抗抑郁藥物。但在確定某種藥物的療效前,換藥和試錯的時間通常為 4-12 周,在這期間,會有25%-50%的藥物治療無法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將近一半的病人會在療程的前三個月因為藥效不足或者出現了不良反應而放棄治療。
如果在治療前,通過藥物基因檢測進行用藥綜合評估,不僅能夠提高藥物療效,降低不良反應,還可以節約醫療成本。2018 年,美國的一項研究估計,藥物基因檢測將幫助每位抑郁癥患者,每年節約 $3,962 美元的治療費?。
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用藥前就進行藥物評估,效果最為理想。當然,對于治療效果不佳、副作用明顯、反復發作的患者、高功能患者、特殊人群(青少年、老年等),藥物基因檢測也能發揮作用。
WeGene 基于藥物基因組學原理,通過藥物作用(藥效學)和藥物濃度(藥代動力學) 相關基因的分析,來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微基因精神類藥物基因組檢測為例,其采用全基因組基因分型技術,總檢測位點超過 70 萬,覆蓋高達16,000以上的藥物 ADME (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變異,對于藥物基因組已知關聯的變異位點幾乎全面覆蓋。
在檢測范圍內,單位點變異準確率不低于 99%。并且,WeGene 支持關鍵基因的精準分型,單倍型覆蓋率高,藥物反應的預測更加準確。
圖源微基因藥物基因檢測報告
當涉及多個位點同時影響藥物療效或毒性的情況時,WeGene 會對多個位點進行權重評估,為患者提示相對綜合風險,明確給出各種類型的藥物反應以及相關建議:
總的來說,在用藥之前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有效減少試藥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規避副作用,讓用藥效果更好。
但患者或家屬不可以直接根據檢測結果直接調整治療方案,應該咨詢醫生意見,謹遵醫囑哦!
看到這里,如果你最近正在服藥,記得再三留意說明書和醫囑,避免「禍從口入」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