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評論
作者:蔣彥西,民智國際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約2900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2025年紐約市長民主黨初選塵埃落定,33歲的州眾議員佐赫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以43%對36%的得票率擊敗前州長安德魯·科莫,成為紐約市歷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候選人。他的獲勝揭示了民主黨內部正在改變的意識形態,標志著進步力量對建制派的顛覆。
▲6月25日,曼達尼在紐約市舉行的競選活動觀看派對上。
曼達尼身上擁有眾多標簽,如烏干達移民、巴勒斯坦正義活動家、激進住房倡導者等。他的崛起揭示了當代美國政治的多重矛盾:身份政治與階級議題的融合、進步政策與現實治理的沖突、以及中東立場對國內選舉的影響。這位候選人距離市長寶座僅一步之遙,其競選本身已成為對美國左翼政治活動極限的一次檢驗。
曼達尼是誰:多重身份的編織
1、移民敘事中的精英底色
1991年10月18日,他生于烏干達坎帕拉,父母均為印度裔。5歲隨家人遷至南非開普敦,7歲全家移民紐約皇后區,他的早年經歷符合全球南方移民的典型路徑。
他的父親馬哈茂德·曼達尼是哥倫比亞大學后殖民研究教授,母親米拉·奈爾是制片人以及奧斯卡提名導演,而他自身也有著哈佛精英光環。精英底色為其自詡底層代言人的言論蒙上薄霧。在他的競選視頻中穿插烏爾都語對白與寶萊塢片段,這是他對自身南亞移民身份的主動展示,而他妻子敘利亞藝術家的身份則強化了穆斯林族裔的多元性。
▲曼達尼在勝利演講中感謝了他的妻子,并親吻了她的手。
2、政治生涯的覺醒
在就讀于鮑登學院時期,他領導創立了“巴勒斯坦正義學生組織”,將后殖民理論轉化為街頭運動。早期政治實踐為他日后將學術批判與直接行動結合奠基。
他擔任皇后區住房顧問的期間,看到了紐約租客與地產資本的殘酷博弈。他幫助了許多低收入業主對抗房東的驅逐,也正是這段經歷,使他后來提出激進的凍結租金審查房租政策,成為“反驅逐法案”的政策雛形。
在競選期間,他從說唱創作到地鐵車廂開齋直播,大選前還徒步穿越曼哈頓的“自拍長征”。曼達尼深諳新媒體時代的符號政治,這些活動本質是后現代競選的行為藝術。
▲4月16日,曼達尼在紐約市的競選活動
政策的烏托邦和現實壁壘
曼達尼將自己定義為“民主社會主義者”,他繪制的經濟正義藍圖充滿了激進色彩,帶有強烈的進步主義傾向。但是卻與現實有著巨大的鴻溝。他主張抑制房租價格,還要修建三倍數量的租金穩定的房子,但其承諾卻遭遇《紐約時報》批評,可能會加劇住房短缺。
他主張全市公交服務免費化,但是面臨著年預算缺口達15億美元的質疑;他想建價格實惠的市營連鎖超市,卻被懷疑政府經營效率低下,執行力度存疑。而幼兒全民托育計劃更將令政府財政承受巨大壓力。
▲6月 曼達尼抵達NBC演播室,在紐約舉行的民主黨市長初選辯論。
這些烏托邦式的政策通過高度視覺化表達獲得了病毒式傳播,他躍入大西洋的“凍租”行為藝術的視頻播放量高達千萬次,他在地鐵車廂以墨西哥卷餅開齋的行為直指食品通脹危機。然而,視覺沖擊在放大議題能見度的同時,也稀釋了人們對政策細節的討論。當“曼哈頓徒步自拍”占據新聞頭條時,市政債券評級下調預警被輿論場悄然淹沒。
巴勒斯坦立場:身份旗幟還是選舉毒藥?
曼達尼對巴勒斯坦的支持是與美國保守勢力的直接對抗。特朗普政府將親以政策推向新高峰,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授意在哥倫比亞大學逮捕親巴勒斯坦學生。曼達尼則支持巴勒斯坦,構建起抵抗敘事。
他在立法層面推動終止《紐約資助以色列定居者暴力法案》,切斷紐約慈善機構對約旦河西岸極端組織的資金鏈。他拒絕簽署州議會“以色列建國周年決議”,直斥其中“以色列爭取尊嚴和平”的表述與現實相悖。他還赴華盛頓參與過絕食抗議,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政策,將齋戒月開齋儀式轉化為?;鹌矶\現場。
這種“市政外交”策略雖贏得進步派喝彩,但卻陷入雙重困局。地方層面,猶太組織正發動選民簽署聯名信,警告若其當選將觸發紐約史上最劇烈族裔對立,這無疑會造成巨大阻礙。在聯邦層面,特朗普借司法部對親巴學生采取國家安全審查,指責曼達尼的聲援行動極端主義溫床。若曼達尼當選,與聯邦政府和特朗普的交涉斡旋中也將處于艱難境地。
曼達尼在該問題的態度實際上有些曖昧。他也在NBC采訪中譴責反猶主義,但本身支持巴勒斯坦,自我解釋為“對平等權利的渴望”,這種語義游走被猶太團體視為話語欺詐。這場地方選舉已異化為中東沖突在北美意識形態戰爭。
▲曼達尼曾在白宮前抗議美國對以色列軍事援助,要求加沙地帶永久?;?/p>
現實困境在于,紐約穆斯林群體將曼達尼視為打破沉默的領頭人,但猶太社群占紐約人口13%,且投票參與度更高,該集體有倒向共和黨的傾向。初選數據顯示,曼達尼在布魯克林正統猶太社區支持率不足10%,而該區本是民主黨鐵票倉。
更致命的是,華爾街親以資本已凍結民主黨捐款池,美國親以委員會(AIPAC)轉向資助共和黨候選人的威脅,可能使民主黨失去關鍵資金支持。
權力博弈:社會主義旗幟下的三重圍剿
曼達尼的激進經濟綱領如同投擲在紐約權力中樞的燃燒彈,“廢除億萬富翁”的宣言與“向富裕白人社區傾斜征稅”的提案,引發了建制派、資本集團與聯邦權力的聯合批判。當他在NBC鏡頭前宣稱沒有人應該擁有數十億美元財富時,特朗普旋即通過福克斯新聞將其定性為“純粹的共產主義者”,并威脅切斷對紐約的聯邦撥款。這種聯邦層面的意識形態宣戰,與地方政治博弈形成死亡螺旋。
1、建制派的攻勢
惜敗于曼達尼的另一位民主黨候選人,前州長科莫以1150億美元預算需要更有經驗的人,構建傳統精英的最后防線。他的競選核心論點是,他知道如何與特朗普周旋;而曼達尼認為其政治經驗為腐敗懦弱的罪證。更具諷刺的是,民調顯示曼達尼在年收入低于3萬美元群體中支持率(38%),竟落后科莫(49%),暴露出草根階層對政策可行性的深度懷疑。這種信任裂痕被科莫陣營猛攻:他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曼達尼要凍結房租,會讓窮人的租房選擇變得更少。
▲市長候選人安德魯·科莫民主黨初選中向支持者發表講話
2、民主黨內部的割喉暗戰
現任市長亞當斯選擇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這絕非偶然。他將曼達尼稱為“蛇油推銷員”,表現了民主黨實用主義派的叛離。這種分裂根植于曼達尼對黨內元老的批判:“科莫、亞當斯們面對特朗普時,只會像照鏡子?!逼溲哉撝苯犹魬鹈裰鼽h既得利益集團。
3、特朗普的聯邦武器化
特朗普的斷供威脅絕非虛張聲勢。若砍掉交通、住房等項目撥款,曼達尼的免費巴士和廉租公寓計劃將瞬間坍塌。特朗普更運用司法武器:哥倫比亞大學親巴學生馬哈茂德·哈利勒被拘押事件,被特朗普稱為“曼達尼式極端主義必然引發現實暴力”的案例。聯邦與地方的權力對撞,迫使曼達尼在市政廳競選辯論中耗費大量精力,辯解自己不是“共產主義者”,而是“民主社會主義者”。
結語:懸于刀鋒的未來
曼達尼的政治軌跡是多重歷史合力的爆發點:金融危機催生的不平等怒火、弗洛伊德事件種下的種族正義執念、加沙廢墟激發的身份政治覺醒。當這位33歲候選人以“從群眾中來”的敘事包裹精英教育鍛造的戰略思維,紐約已淪為民主黨建制派與進步派斗爭的微型戰場。其市長競選無論勝敗,都將產生三重沖擊:重新定義多元文化主義的內涵、壓力測試美國左翼政策的財政極限、并讓民主黨在“以色列忠誠度測試”中被迫站隊。在這個意義上,曼達尼不再只是紐約市長的候選人,更是測量美國政治斷層活動的震源。
他成功當選反映了美國意識形態板塊的碰撞烈度、族裔認同裂縫的擴張速度、以及傳統政黨結構的耐震程度。他的當選與否不再重要,其競選本身釋放的震動波已穿透紐約邊界,正在改寫美國政治的地質圖譜。
編務:李雨函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智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