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消費至上的時代,誰也不會想到,有人能靠賣“棺材”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全球生意路。
棺材,這個在很多人眼里略顯晦氣的物件,卻在一個山東姑娘手里成了“黃金買賣”。
不是搞直播帶貨,不是做跨境電商潮牌,而是實打實地把泡桐木棺材銷往歐洲、日本等多個國家,年銷售額高達數十億,被行業稱作“葬禮界的女戰神”。
山東姑娘靠賣棺材,在海外狂賺500億!連棺材也能做成國際大生意!
從被避諱的行業,到“國際剛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是個被諱莫如深的詞匯,許多家庭甚至不愿意在陽宅談論“棺材”二字。
然而在山東菏澤的曹縣莊寨鎮,這卻是家家戶戶賴以為生的產業。
這里被譽為“中國棺材之鄉”,產業鏈上下游齊全,數十年沉淀出的工藝,讓這里的棺材早已擺脫了“簡陋”的刻板印象,成為了兼具藝術與實用的國際商品。
棺材,這個在西方同樣被認為意義非凡的物品,正在經歷一場“中國制造”的產業逆襲。
歐洲、日本等國近年來因老齡化嚴重、葬禮文化講究而對棺材需求量大增。
然而,高昂的本地制造成本讓歐洲本地人望“棺”興嘆。
一口歐洲本地產的高端棺材,動輒數萬歐元,而從山東曹縣出口過去的泡桐木棺材,只要十分之一的價格,甚至更低。
為何選擇泡桐木?
這是一種在菏澤廣泛種植的速生樹種,三年即可成材,材質輕盈,便于運輸,同時木質細膩,不易開裂,天然適合用于制作棺木。
這些棺木在造型、雕刻、油漆、文化適配上都能因地制宜,讓外國客戶心甘情愿掏錢。
日本社會對生死話題向來坦然,其“告別儀式”追求莊重嚴謹,對棺材提出了極高的工藝要求。
據2017年數據顯示,日本本土棺材產量加進口僅占市場份額的10%,而其余90%竟然全部來自山東菏澤。
而這些精致且符號明確的產品,正是中國工匠們一刀一刻打造出來的。
在這種強烈的供需反差下,菏澤棺材從低調的地方性產業一躍成為全球殯葬市場的重要組成。
誰能想到,這個最“末端”的產品,卻跑在了中國制造全球化的最前端?
外貿姑娘的逆襲路:從月薪底薪到年賺千萬
劉女士,山東人,曾是一個普通的外貿業務員,2023年開始接觸棺材出口業務時,幾乎一無所知。
她所供職的公司位于菏澤曹縣,主營棺木制造及外銷業務。
剛入行時,她經常被客戶質疑、被訂單放鴿子、甚至被周圍人不解地議論:“干嘛干這晦氣行業?”
但她沒有退縮,她比誰都清楚,這不是在販賣死亡,而是在用最莊重的方式,為逝者送別,為生者安慰。
最開始幾個月,她顆粒無收,只能靠著底薪度日。
客戶聊了幾十個,最后沒有一個真正下單。
但她堅持每晚學習客戶國的葬禮文化、研究各種殯葬用品術語,還自己翻譯了歐洲主流國家關于棺材規范的資料,從雕花設計到尺寸標準一一熟悉。
她還主動跑到工廠一線,跟雕刻師傅、噴漆工人學流程、問工藝,甚至學著識別木材的等級。
她心里很清楚:賣的不是棺材,是服務,是對死亡的敬畏感,是一次又一次的莊重告別。
終于,在歐洲葬禮旺季到來前夕,她憑著對一位比利時客戶的精準判斷,主動投其所好,推薦了一批雕刻精致、符合天主教文化圖騰風格的泡桐木棺材。
當月,她一舉成交三單,總額超過200萬元人民幣。
從那之后,她進入了“爆單通道”。
她開始掌握歐美各國不同文化需求,比如德國人喜歡簡約造型、意大利人偏好金邊浮雕、英國人則講究天然原木色與環保油漆。
她甚至還能識別客戶口音來判斷他們的購買能力與文化背景,對客戶的態度也始終保持最極致的尊重。
到了2024年底,劉女士的個人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公司給她的提成高達千萬級。
她不再是那個被人懷疑的“小姑娘”,而是整個外貿團隊的靈魂人物,也是公司業務拓展歐洲市場的主力軍。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還推動了工廠建設智能噴漆流水線、引進激光雕刻技術,并協助開發了基于文化偏好的產品數據庫。
如今,她所參與的工廠不僅產品覆蓋整個歐洲,還已經打開中東和東南亞市場的大門。
她靠的是不怕冷門,不懼標簽,真正做到了“用專業和溫度贏得尊重”。
非遺木雕加持,曹縣棺材變藝術品
過去提起“曹縣”,很多人可能只聯想到網絡段子,“寧要曹縣一張床,不要北京一套房”成為熱梗。
但如今,曹縣的另一張名片,是“非遺棺材”,甚至在國際上有了“中國葬禮美學輸出”的稱號。
這一切的背后,是無數工藝匠人默默堅持的結果。
蔡秀芳,菏澤當地的一位木雕藝人,16歲學藝,從事雕花行業數十年。
最初她只是給家具廠雕圖案,后來看到棺材需求日益增長,便嘗試將傳統云龍、花鳥、佛像等圖案雕刻應用到棺材上。
她花了幾年時間研究不同國家的圖騰文化與審美偏好。
比如,日本佛教棺材喜歡雕“蓮花凈土”,歐洲天主教風格則講究“十字與圣母像”,而中國道教風格則偏向“祥云、八卦”。
在2000年的一次民間手工藝交易會上,蔡秀芳展示了一款全手工雕刻的“云龍棺材”,結果當場就被日本客戶預定十套。
自此,她開始與當地工廠合作,把“傳統木雕+現代棺木”推上國際舞臺。
如今,菏澤不少棺材工廠都引入非遺工藝參與設計制作,雕花、上漆、封釉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中國文化韻味。
這些產品甚至被視作“文化紀念物”,有的國家客戶直接在訂單中標明:“只要蔡秀芳款”。
通過文化賦能,曹縣棺材完成了從“價格取勝”到“品質+文化輸出”的升級。
這也帶動了當地就業。整個曹縣棺木相關企業數百家,從業人員上萬人。
年輕人不再覺得做棺材是“丟人”的事情,反而有人回鄉創業,把曾經冷門的行業做成了“熱鏈”。
而這背后,是一份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場跨越國界的文化輸出。
結語
這個世界正在以我們想不到的方式變化著。
人們追逐短視頻、熱炒電商的時候,有人卻默默在“死亡”邊緣找到了活路。
在山東菏澤,在小小的曹縣,在被人輕視的泡桐木中,有無數像劉女士、蔡秀芳一樣的人,用匠心與敬畏,把一口棺材做成了通往世界的鑰匙。
當我們再次談及“制造業升級”與“中國出海”時,別忘了,那些最不起眼的行業,也有最不容忽視的價值。
所謂中國智慧,藏在最冷門的生意里;所謂匠人精神,寫在最末端的產品上。
死亡是終點,也是文化的起點。
而有人,正用一口棺材,讓世界看見了中國制造的厚重與溫度。
參考信息:
封面新聞:月銷約4000套 山東菏澤女孩在縣城把棺材賣到歐洲
中國新聞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將山東曹縣棺木推向國際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