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7年的一個晚上,一名少年悄悄從床上爬了起來,對著另一邊床上睡著的婦人,磕了三個響頭。
那是他的母親,也是他此時最大的牽掛。
而后,他悄悄拿起自己的包袱,一聲不吭,轉頭跑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這位少年名叫謝春生,這一年才15歲,他離開家鄉,為的是參軍報國。
母子二人一分別,就是整整71年,在漫長的歲月當中,他不知道母親是否健在,不知道家中是否還有其他親人存在。
他的母親也不知他去向何處,更不知道他會不會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他們懷著對彼此的掛念,煎熬了幾十年,終于在2008年等到了重逢的機會。
這位已經八十多歲的老兵,過去有著怎樣的故事?母子二人的重逢,又是如何感人至深?
替父報仇,堅定參軍
1922年,謝春生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之中,當時中國正逢亂世,遍地都是戰火,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艱難,整體經濟水平較低。
毫不夸張地說,在貧富落差極為懸殊的時代里,富人和窮人之間,幾乎隔了一個永遠不能跨過的天塹。
他的父親走南闖北售賣鍋碗瓢盆,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1937年,15歲的謝春生跟著父母一起出門,卻遇到了一樁禍事。
這一年,日本已經開始籌謀著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的眾多重要城市,已經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足。
比如上海,當時已經處于接近淪陷的狀態之中,他們一路走到上海,他的父親與駐扎在上海的兩個日本士兵發生了沖突。
殘暴的日本人直接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15歲的謝春生見到父親死在自己的面前,情緒極為崩潰,他當即便想沖上去,跟那兩個日本人拼命。
好在他的母親還勉強保持著理智,拼盡全力把他拉住。
他只是一個身單力弱的少年,對面可是兩個手拿武器的日本士兵,他想沖上去給爸爸報仇,無異于白白送死,給母親更增添一份心傷。
這個可憐的女人已經親眼見到了丈夫的死亡,再也沒有辦法接受更為沉重的打擊,所以無論如何,她得守住自己的兒子。
其實這口氣,誰都咽不下,但是在弱肉強食的世界里,當時的中國民眾,只能承受著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幾乎沒有反抗之力。
謝春生越想越氣,越想越是無法釋懷。
尤其是這一路上,他看到了眾多和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同胞,那一刻,他想要參軍報國的心情達到了極致。
但是把這個想法告訴母親后,他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
對于一些落后的農村婦女來說,男人就是家里的頂梁柱。
現在她的丈夫沒了,兒子就成了這個家唯一的指望,如果上了戰場,生死未卜,她還能找到什么依靠呢?
說她自私也好,說她眼光狹隘也好,總之,她沒有辦法接受,哪怕是謝春生獨自一人跑到軍營,她得去把孩子給帶回來。
可已經產生了參軍想法的謝春生,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知道,獨自離開或許會對不起母親這么多年來的付出,但如果不這樣做,未來的他回想起當下的局面,一定會感到后悔。
所以1937年的一天晚上,他偷偷收拾了幾件隨身的衣服,默默爬了起來,對著已經睡熟的母親磕了幾個響頭,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一路上,他不斷地給自己做著心理建設,也沒敢再回頭,他害怕一回頭,自己就會心軟,這條路就再也走不下去了。
1937年10月,他走到了常州,從7月份開始,抗日戰爭已經全面爆發,所以在長達三個月里,他親眼見到了無數悲劇的發生。
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國土遭到這樣的踐踏。
日本侵略者猖狂地大笑,殘暴的舉動,無恥的掠奪,都像一把尖刀,扎進了謝春生的心臟。
見識的東西越多,他越是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在常州見到桂系部隊之后,他毫不猶豫的加入其中。
見到軍隊的負責人,他告訴對方,自己今年已經17歲,已經到了可以上陣殺敵的年紀。
為了能順利參軍,他故意把自己的年齡多報了兩歲。
他不想再當一個孩子,國難當頭,孩子只能被他人保護在身后,可他卻想沖鋒在最前面,為父親報仇,為所有慘死在日本人屠刀之下的同胞報仇。
不得不說,15歲的謝春生,他的覺悟已經超過了不少年紀更大的人。
只是他見到的軍官,負責部隊當中的核心隊伍。
這是精挑細選的成員,這支隊伍也沒有辦法接納他,所以他拿著軍官特意寫下的推薦信,在當地等了一天多的時間,等到了步兵隊伍。
這里,才是他的歸處。
他非常堅定地告訴部隊當中的軍官:“我已經17歲了,可以跟著大部隊一起去殺日本人。這是前面的長官寫下的字條,我一定要加入你們,要和你們一起把日本侵略者趕跑。”
一個少年的決心,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但又總是那么具有力量,哪怕覺得他年紀太小,這支隊伍最終也還是接納了他。
但他們這些新兵蛋子,當然不能馬上上陣殺敵。
在對敵過程中,他們只能負責后方的傳輸通訊工作,換言之,就是在戰場上的每一個角落中間奔跑,傳遞各種信息。
這可真是應了謝春生的老本行,他本就習慣了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所以腳力也很快,在戰場之上,他也貢獻了不少力量。
激烈交戰,落寞退場
對于謝春生來說,接下來的戰斗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戰役,就是死守李家橋的戰役。
其實在此之前,中國軍隊的力量已經被磨損了大半。
我們的人數不比敵軍多,各項裝備也比對方更加落后,之所以能夠死守這么久,還是因為我軍戰士擁有更加強大的意志力。
在戰場之上,誰不怕死,誰往往就能站到最后,誰最怕死,誰一定會先死。
中國軍人退后一步,千千萬萬的同胞就會遭受非人的折磨。
我們不能退,所以從站到戰場之上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不怕死,但是侵略者從來只為利益出發,他們都想活著回家,他們就成了最怕死的人。
守著李家橋時,天上有著日軍派來的戰斗機,地面上敵人的火炮在輪番進攻,場面很快就要維持不住。
但是戰士們沒有一個人會退縮,就連像謝春生這樣最年輕的戰士,也絲毫沒有想過畏懼。
前面的一批人倒下,后面的一批人馬上跟上,確保中間不會出現任何空檔。
謝春生親眼看到,他們的團長守在最前方,承受著最激烈的炮火。
他被敵軍的炮彈擊中,肚子里的腸子全都流了出來,可是在倒下之前,他都還在堅持指揮戰役。
后來被人送往衛生所時,團長幾乎已經精神渙散,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團長只怕是回不來了。
一個隊伍當中失去了領頭人,隊伍可能會渙散,但是這支鋼鐵一般的軍隊卻沒有分崩離析。
新的指揮員馬上頂了上去,所有人統一聽指揮,仍然在堅持作戰。
后來的謝春生回憶說:“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去想什么生生死死的事情,大家只知道打,堅持去打。反正日本人一直在往前沖,打死一個算一個,多打一個都算我們賺到了。”
鋼鐵軍隊的魅力,在此處也完全體現了出來。
這支隊伍,是當之無愧的抗日戰場上的精銳部隊,但是在解放戰爭中,他們卻接連吃了敗仗。
他們代表的是落后生產階級的利益,遲早有一天會被傾覆,面對我軍的戰神林彪時,在血與火當中淬煉出來的隊伍,也只能節節敗退。
那時候雙方的政治立場不同,時代環境的復雜性,也造就了每一個個體的復雜性。
1949年,蔣介石退守臺灣,他帶走了所有留在大陸的殘兵敗將,謝春生跟著大部隊一起,跨越臺灣海峽,來到臺灣定居。
雖然生活漸漸安定了下來,雖然不用再直面炮火,但他的心卻從未獲得過片刻寧靜。
自始至終他都非常清楚,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現在故鄉在遠方,親人在遠方,他獨自一人留在臺灣,又怎么能夠安安心心地生活。
午夜夢回,他無數次夢到自己回家的場景,但是睜眼之后,面前的又是孤寂無邊的夜晚。
他想回家,也想媽媽,這么多年過去,媽媽到底是生是死,他也不甚清楚。
身為兒子,他實在愧對自己的母親。
母子團圓,遺憾圓滿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兩岸關系逐漸變得更加緊張,要想回家,幾乎是天方夜譚。
他那時候心想,自己可能一輩子也沒辦法了卻心中的遺憾,他的尸骨,以后也會埋在臺灣,埋在遠離故土的地方。
他愧對母親,愧對父親,愧對妹妹,愧對所有自己牽掛著的親人
這個流血流汗不流淚的抗戰老兵,每每想起故鄉的往事,總是會忍不住痛哭失聲。
上世紀80年代的到來,讓他看到了一線希望,當時不少臺灣老兵都獲得了回鄉探親的資格,他也見證了不少家人團圓的場面。
有時感人至深的場景發生后,他也會忍不住哭泣,他是在為別人的故事而感動,也是在為自己的故事而惆悵。
他的年紀越來越大,只怕早已經沒了媽媽,如果故鄉里親人都已經不在了,他再回去,又有什么意義呢?
好在2008年,他得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他的母親和妹妹竟然還在人世,只要他還能支撐著回家,親人就能團聚。
這是大陸相關部門為了抗日老兵特意作出的調查,也算是圓了不少老兵的心愿,其中,就包括謝春生。
此時的他已經82歲,頭發已經完全白了,臉上也布滿了皺紋,身軀不再挺拔。
他在年輕人的攙扶下,艱難地從臺灣回到了故鄉,又艱難地走到了母親的身邊。
他的母親已經是一位106歲的高齡老人,沒有辦法坐起身來,只能躺在病床上。
旁人告訴他,這段時間,老太太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是很好,一天24個小時,她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睡覺。
可說來也奇怪,聽到謝春生走過來的腳步聲,感受到兒子抓住自己的手掌,病床上的老太太奇跡般地睜開了眼睛,而且眼神格外明亮。
她雖然已經說不出話來,但可以用眼神來傳遞自己的情緒。
她就那么直勾勾地看著謝春生,輕輕地舉起手來,撫摸著兒子臉上的皺紋,臉上也漸漸露出了一個微笑。
1937年,他們母子分別,謝春生不知所蹤。
2008年,他們母子終于重逢,82歲的兒子坐在了106歲的母親身前,感受著母親的雙手輕輕地撫摸。
這是多么大的幸運和幸福,這是老天爺給予謝春生的饋贈。
他十分感慨地對身邊的人說:“我好像又變成了最幸福的孩子,還能見到媽媽。82歲的人了,還能見到媽媽。”
他重復地說著同樣的字眼,重復地表達著自己激動的心情,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對母子二人的喜悅感同身受。
或許等著兒子回來,就是支撐老太太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在見到兒子之后,當天晚上,老太太便斷了氣。
有時候親情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越生死的阻隔。
老太太苦苦等待的這一天,總算是變成了現實,對于謝春生來說,人生最大的遺憾,也就此圓滿。
結語:
15歲的謝春生離開母親時,一定不會想到,他會和母親分離長達71年的時光。
在復雜的時代環境下,每一個中國家庭都或多或少地承受了悲劇。
好在一切終有圓滿之日,母子二人的重逢,讓世人感受到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也讓謝春生不再踽踽獨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