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這種軍事傳統的改變,是軍事技術發展、力量對比變化和國際戰略環境變遷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文章來源于《現代艦船》雜志2025年第7期。
本文大約1500字,讀完約3分鐘。
自二戰結束以來,尋求力量的絕對優勢就是美軍軍事戰略、特別是海上戰略的一大傳統,這一點在冷戰結束后變得更加不容置喙,盡管美國戰略界不斷有人提醒美軍軍力的短板或擴張的極限,建議美國尋求更務實更經濟的軍事戰略,比如拒止戰略。
所謂拒止,是指在己方無法獲取優勢或力量對比對己方不利的情況下,轉而尋求妨礙對手的重大行動或阻止對手達成既定目標。在行動層面,拒止或稱區域拒止,是指在無法獲得某區域優勢或控制權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限制對手或敵方的軍事活動和行動自由。就裝備特點而言,陸基導彈、靜音潛艇和攻擊性的無人平臺等通常被認為是拒止型平臺。因此,拒止既是一個戰略概念,同時又是一個戰術或策略概念。美軍在策略和裝備發展方面早就吸收了拒止的概念和想法,比如中導項目,但如上所述,拒止在美軍戰略層面從來就不是主流。
不過,近年來這種情況似乎在發生變化。至少美軍變得不那么執著于優勢,開始在戰略層面接受拒止,比如海軍陸戰隊的《內線戰略》。
之所以有這個轉變,一方面是形勢比人強,隨著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中美總體軍事力量對比變得愈發均衡,特別是在西太平洋,在平臺的數量方面,美軍已經處于劣勢,且短期內無法逆轉。美國戰略界的認知更為悲觀。比如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認為,“中國的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00多倍”;再如,美國國防部長海格賽斯在2025年4月的一次美國國會質詢會上語出驚人:“中國有能力用高超音速導彈,在20分鐘之內擊沉全部11艘美軍的航空母艦”。這些片面或夸張的言論當然有渲染“中國威脅”的成分,但或多或少也反映了現實對美國認知的刺激和塑造。
另一方面,特朗普代表的美國MAGA勢力橫空出世并且兩次入主白宮,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美軍放棄主導地位傳統的速度和進程。首先,MAGA對美國以外或美洲以外的地緣政治興趣不如美國傳統的建制派,認為美國應該適當收縮力量,而不是繼續加大承擔在全球的安全義務和責任。其次,特朗普本人其及側近人士固執地認為,盟友及伙伴一直在“占美國便宜”,要求他們大幅增加軍費并購買美國貨。美國不想當“頭”、變得錙銖必較,這種政策事實上已經放棄了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直接削弱了美國主導的盟友安全體系,卻使得“拒止”戰略變得前所未有的誘人。
美軍轉而奉行拒止戰略意味著什么?戰略上而言,美軍放棄追求主導優勢,轉而追求更現實的拒止戰略有利于大國間的和平與穩定。近十余年來,美軍戰略的最大悖論是,在力量對比相對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仍試圖追求主導優勢地位,這一點在亞太尤為突出?,F在美軍開始調低戰略目標,從長周期來看,當然會有利于緩解與中國等大國的地緣矛盾。
然而,就戰術層面或短期而言,這種戰略的調整絲毫不會改變或緩解美國針對中國的大國競爭。當前,美軍拒止戰略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威懾并阻止中國在西太平洋特別是在臺海和南海采取重大軍事行動,這與中國的統一大業、主權和安全利益勢必會迎頭相撞。相比傳統的優勢戰略,拒止戰略還可能會更聚焦和更為針鋒相對。而且,無論是優勢戰略還是拒止戰略,美軍都仍將視中國軍隊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
美軍這種軍事傳統的改變,是軍事技術發展、力量對比變化和國際戰略環境變遷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注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美軍內部,優勢和拒止兩種戰略思路的博弈也不會停止,可能還會反復,但趨勢既然已經形成,就不太可能輕易被逆轉?!?/p>
文章來源于《現代艦船》雜志2025年第7期
責任編輯:劉菁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