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日美互為血仇最大的國家
自1776年美國建國,日本是唯一一個主動對美國發動大規模軍事突襲,并隨后在戰爭中給美國造成巨大傷亡的國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美軍傷亡慘重(陣亡超11萬,受傷達25.3萬)。
美國是日本2685年歷史(初代天皇)中,唯一一個征服了日本本土,并給日本造成巨大傷亡的國家:美國造成了日本平民50-80萬、軍人120-210萬的死亡。
二戰后,美國對日本采取了懷柔政策,透過“包容性統治”,讓絕大多數日本人的生活水平比戰前好了很多倍。
大白話,二戰后,日本和美國實現了雙贏。
更大的可能是在戰后,日本高速成長的紅利,日本拿得多,美國拿得少。這是“日本人不仇恨美國人”的根本原因。
那么當美國跟日本發生利益沖突,要拿走更多的時候,日本人會聽從美國嗎?
當然不肯!
日本人不是那種做牛做馬,還要感恩主人的民族!
這次特朗普發起關稅戰,日本人感到不公平,就發起了堅決的反制。
那么日本人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戰,是如何不跪的呢?
且看下文分析。
一、一場“預料之外、情理之內”的對峙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輸美產品加征關稅,日本被點名為首輪談判對象,擬課以24%的普遍性懲罰關稅。
日本反制,兩國進行談判。
三個月的時間,數十輪磋商,甚至特朗普親自下場,談判也毫無進展,反而愈演愈烈。
在英美、越南等國都簽了城下之盟的情況下,日本猶自寸步不讓。
特朗普怒了,7月1日在社交媒體上連發數條“怒懟”日本:
“我們一直在談判,但我不知道能否達成協議。老實說,我覺得不能。日本非常強硬,他們被慣壞了。”
他補充道:“我喜歡日本……新首相也很優秀。但他們和其他國家一樣,已壓榨美國數十年,如今難以達成公平協議。
最后他威脅道:“因此我將致函日本:‘若不滿足我方要求,對日商品關稅將提至30%、35%或其他我方認定的稅率。’”
翌日,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回敬:日本是美國最大的海外投資者,為美國創造最多就業崗位,單靠關稅只會兩敗俱傷。
面對特朗普的步步緊逼,日本不卑不亢、毫不讓步——“就是不跪”。
這一現象背后,既有歷史積淀,也有制度設計、國民性格,更有大國博弈的深層邏輯。
二、歷史視角:從“廣場協議”到“平成失落”,日本牢記教訓。
雖然“廣場協議”并非日本失落三十年的唯一或決定性因素,但肯定是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催化劑之一。
1985年廣場協議讓日元在短短兩年內升值近一倍,日本產業空心化陰影揮之不去。
1990年代美國“超級301條款”對日本汽車、鋼鐵、半導體步步緊逼,日本在被動讓步中付出巨大代價。
進入21世紀,日本產業與供應鏈更趨全球化,加之《美日數字貿易協定》等已鎖定部分讓步空間,日本對再次單邊脅迫“有備而來”。
歷史教訓使得東京決策層形成戰略共識: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戰,一定要自己國家的利益優先,絕不能做代價巨大的讓步。
三、地緣政治角度:日本是美國的同盟,但絕對不是附庸,日美關系正趨向對等。
軍事安全: 美日同盟的核心是“核保護傘+基地”,對于駐日美軍的軍費問題,雙方看法不同。
特朗普要求“四倍”保護費,日本是不認可的。
東京內閣內外普遍認為:
第一,駐日美軍也為美國遏制其戰略敵人提供前沿陣地;
第二,日本右翼甚至樂見美軍撤離以實現“正常國家化”。
故此,經費議題并非華盛頓想象的絕對殺手锏。
區域安全: 美方客觀上離不開日本海空基地與情報合作;俄烏沖突余波下,美需東亞盟友分擔壓力。日本深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因而底氣更足。
經濟網絡: 日本主導CPTPP、牽頭《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與歐盟簽署EPA,在多邊與跨區域協議層面構筑了“外循環備胎”。
一旦與美國交惡,日本仍有龐大市場與規則網絡可依托。
四、日本的政治制度,也導致石破茂不能也不敢輕易讓步。
日本為議會民主制,內閣必須對多方利益考慮:
汽車工會、農業保護派、技術出口企業、地方政府——幾乎各方都對高關稅持堅決反對態度。
石破茂在打美國國內牌。
國會與媒體高度關注中西部州就業,一旦提高關稅傷及當地日企工廠(96.4萬直接崗位+200萬間接崗位),將引發美國地方勢力反彈。
東京因此敢于“拖時間、拉盟友”,把美方國內矛盾轉化為談判籌碼。
首相雖掌握對外談判權,但須在執政黨總務會、參眾兩院預算委員會接受質詢。
透明制度讓強硬政策獲得民意背書,也削弱了特朗普“私人交易”式談判的空間。
五、日本民族性格注重克制和忍耐,但并不軟弱;克制往往成為一種高超的談判手段。
“Gaman”(忍耐)與“Kaizen”(精益求精)并行——對內可忍,對外則以極度韌性應對脅迫。
日本社會對“被迫下跪”尤為敏感:
從江戶時代“武士切腹”精神,到戰后“零售讓利、質量制勝”文化,日本談判風格常以“遲遲不妥協”換取對方最后讓步。
六、經濟硬實力:底氣不止在貿易順差,更在資本、技術與品牌
日本對美直接投資7188億美元,超過德、法、荷等國總和,日本企業是美國制造業升級換代的隱形引擎。
豐田、索尼、日立、任天堂等深度本土化布局,可靈活進行“產地轉換”規避關稅;
相反,美國品牌在日本份額微小,缺乏對等報復空間。
核心零部件(精密機床、半導體材料、汽車電子)掌握在日本手中,一旦反制,美方高端制造將立刻感受“卡脖子”痛點。
七、大國博弈:華盛頓“極限施壓”與東京“以拖待變”
特朗普慣用“高開低走”牌,為選舉造勢;
日本深諳此道,以時間換空間,等待華府國內反對聲浪發酵。
民主黨若重新上臺,或以“重返多邊主義”為旗號,與盟友共同制定高科技、綠色產業規則,日本樂見其成;
八、對全球貿易的啟示
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雖聲勢浩大,但在跨國資本與供應鏈高度交織的現實面前,單邊加稅終將“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日本堅守規則、依靠多邊體系,為世界各國提供范本:大小雖殊,只要制度成熟、戰略清晰,也可以在美國面前“頂住風浪”。他國若欲避免被動挨打,除強化國內市場外,也需在高端制造、規則制定與第三方市場投資上培育“無法替代性”。
九、結語:不跪,是因為有底氣;能硬,是因為有實力
從廣場協議陰影走到新時代產業升級,從依賴出口到深耕海外資本布局,日本在美國發動的又一輪關稅戰面前表現出罕見的強硬——既非逞一時口舌之快,也非情緒化民族主義,而是對自身綜合國力、制度韌性和全球網絡的篤定。
特朗普的威脅讓世人再次看到:在利益高度交融的21世紀,傳統的“零和關稅大棒”未必奏效;而一個歷經百年興衰、吸取沉痛教訓的工業強國,一旦認準底線,就絕不會輕易下跪。
日本用行動證明:骨頭若硬,關稅難折骨;實力作盾,談判才從容。
“日本有實力,骨頭硬,頂住特朗普的關稅戰,就是不跪!”——這不僅是一句民族宣言,也是當今全球貿易治理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各國在保護主義浪潮中的選擇與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