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也已經病入膏肓,她下令將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接進宮,以待將來繼承帝位。晚清時期的皇帝好像一塊“燙手山芋”,早已失去了誘惑,所以溥儀祖母劉佳氏聽到慈禧的懿旨后直接哭暈過去。
溥儀但是年紀雖小,但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抗拒,他哭鬧不止,只有乳母王焦氏哄著,才能安定下來,最終慈禧允許她抱著溥儀一起進宮。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立刻命溥儀繼承皇統,并將他過繼給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第二天,慈禧太后病死,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于年幼,朝政交由隆裕太后和載灃共同攝政,并在第二年(1909年)正式改年號為“宣統”。宣統四年也即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以上便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的在位生涯,幼主即位、女主當國,這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因此有學者認為,當年命溥儀為帝的一封諭旨,埋下了清亡的種子,這封如今藏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錄在“宣統政紀”中,也被稱為《慈禧敕溥儀懿旨》。
它由翰林院學士書寫,字字娟秀雅正,共9行、105字,釋文為:“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御名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欽此。交禮部本日,貴部奏初九日。皇帝登極請照舊章停止舉哀一日摺奉旨知道了欽此相應傳知,貴部欽遵可也此交。十一月初七日。”
這封懿旨不僅改寫了歷史,也展示了清代宮廷小楷之美,完全沒有“館閣體”的板滯,以“端莊華貴、精嚴整飭”著稱,融合歐體的險峻、趙體的秀潤,形成獨特風格。起筆多藏鋒逆入,頓筆鋪毫,筆畫勻凈似玉箸,轉折處借鑒歐體方折筆法,棱角分明,盡顯森嚴法度。
行筆穩健,提按細微,結字追求“中正平和,疏密停勻”,字形多呈扁方,重心平穩。筆畫間距精準,通過微小欹側增添靈動,全篇布局整齊,極具秩序感,墨色枯潤得宜,契合宮廷莊重肅穆的審美需求。
清代的宮廷小楷,雅俗共賞,兼具藝術性和實用美,臨習這些作品,既能夯實筆法基本功,掌握精準的結構布局,又能培養嚴謹專注的書寫態度,對提升楷書書寫規范性與藝術性大有裨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