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鄧軍 編輯/趙乾坤】
面對傳統客源市場疲軟,泰國正將旅游復蘇的希望從傳統度假客群轉向一個持續增長、高附加值的細分市場——“數字游牧民”。
據美國旅游行業媒體Skift報道,泰國國家旅游局(TAT)近期針對外國“數字游牧民”發起一項新倡議,計劃將曼谷、清邁和普吉島等風景優美、社區氛圍濃厚的中心城市,推廣為理想的遠程工作目的地。此舉旨在填補因中國游客銳減造成的顯著空缺。
國際咨詢機構MBO Partners于2021年曾做過一個關于《繼續尋找數字游民》(The Digital Nomad Search Continues)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數字游民持續他們生活方式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年。
旅居泰國的中國“數字游牧民”向觀察者網反饋稱,“數字游牧民”生活看起來自由、時尚、有國際范兒,但面臨的問題和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全球“數字游牧民”數量有望達到6000萬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數字游牧民”概念源于日立公司前首席執行官牧本次雄(Makimoto Tsugio)與英國人大衛·曼納斯(David Manners)于1997年合著的書籍《Digital Nomad》。該書預言,未來的勞動力將由通過技術在國外接入工作的環球旅行者構成,技術進步與人類探索意愿的結合將使勞動力更具流動性。
近三十年來,隨著便捷Wi-Fi等在線資源的普及,這一趨勢呈現加速發展態勢。越來越多的“數字游牧民”擺脫了傳統工作地點的束縛,得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工作與休閑的動態平衡。
視覺中國
旅游信息網站A Brother Abroad的調查估計,2022年全球“數字游牧民”創造的經濟價值高達7870億美元。美國市場調研公司Demand Sage于2024年10月發布的數據則顯示,全球約有4000萬人以“數字游牧民”身份工作。
另據世界青年學生教育旅游聯盟預測,到2030年,全球“數字游牧民”數量有望達到6000萬。在中國,這一群體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生活成本相對較低且擁有豐富自然景觀的國家和地區,正日益成為全球“數字游牧民”的理想落腳點。
重重挑戰下,泰國向“數字游牧民”拋出橄欖枝
泰國國家旅游局國內營銷集團發言人向Skift表示:“數字游牧民和遠程工作者在泰國旅游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全球范圍內持續增長的市場,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
該發言人進一步補充道:“這一細分市場的消費能力較強。”
報道稱,泰國國家旅游局發起此項倡議,旨在應對當前旅游業復蘇乏力的局面。
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6月初,泰國接待國際游客逾150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降近3%。中國游客數量銳減是主因。鑒于此,泰國官方已將2025年中國游客預期下調至670萬人次,與去年持平,遠低于疫情前1100萬人次的峰值。
曼谷考山路露天市場 視覺中國
值得關注的是,泰國憲法法院于7月1日宣布暫停總理佩通坦行使職權。
作為泰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總理,佩通坦自就任以來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其在經濟刺激與旅游業復蘇方面推出一系列舉措,包括積極推動延續中泰互免簽證政策,并著力重建中國游客對泰國安全的信心。
旅游業貢獻了泰國超過10%的GDP及大量就業崗位。盡管旅游業下滑趨勢在佩通坦停職前已存在,但此次事件增加了行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尤其對其最重要的客源市場——中國的影響較為顯著,加劇了市場擔憂。
觀察者網從國內多家出境游企業人士處獲悉,目前其泰國市場業務暫未受到佩通坦停職事件的直接影響,后續影響仍在持續觀望中。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松向觀察者網分析指出,泰國總理停職后,該國旅游業或將面臨政策連續性方面的挑戰(如旅游便利化措施的可持續性、部分項目的執行);同時,旅游安全等因素也可能引發部分中國游客擔憂,產生觀望情緒;對中國旅游企業而言,前期投入及現有合作關系、合作項目也可能面臨挑戰。
為何將曼谷、清邁和普吉島列為“主要目標地區”?
泰國《國民報》援引統計數據報道稱,2025年1月1日至6月22日,共有217萬中國游客到訪泰國,較去年同期下降4.24%。中國曾是泰國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國,但如今已落后于馬來西亞。
為彌補中國游客缺口,泰國正尋求吸引規模雖小但價值較高的“數字游牧民”群體。那么,泰國國家旅游局為何將曼谷、清邁和普吉島列為該倡議的“主要目標地區”?
數字游民平臺The Nomad Hive此前公布的2024年全球十大最佳“數字游牧民”目的地排名中,清邁榮登榜首。
skift的報道稱,泰國國家旅游局發言人表示,這些地區在數字游牧社群中認可度高、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有效利用當地空間作為共享辦公場所,是該倡議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關鍵環節。
例如,清邁的Alt ChiangMai和Alt PingRiver等地提供配備高速網絡、共享廚房及休息室的帶家具住宿;在曼谷,文化氣息濃郁的窄巷Trok Dilokchan正被打造成適宜工作的社區,兼具步行便利性與鮮明文化特色;在普吉島,旅游局著力推廣Ko Lon和Ko Naka Yai等島嶼,因其融合了寧靜環境與必要的數字基礎設施。
報道還提到,泰國國家旅游局正與區域旅游服務商合作,設計契合其“泰國五大必體驗”戰略(品嘗地道美食、學習手工藝、購買手工藝品、探索自然、尋求寧靜)的特色項目,旨在刺激并提升“數字游牧民”的消費水平。
普吉島海灘露營 視覺中國
Skift分析認為,泰國旅游戰略似乎正經歷轉變——從單純關注游客數量轉向更重視游客消費金額及其與目的地的連接深度。泰國國家旅游局發言人表示:“該倡議運用內容營銷策略提升知名度,強化泰國作為‘滿足數字游牧生活方式的終極目的地’形象。”
盡管清邁等地的顯性生活成本(交通、住房、飲食、醫療)相對較低,但一些隱性“成本”和問題亦不容忽視。
一位在清邁的中國“數字游牧民”許女士向觀察者網介紹,首要挑戰是簽證問題:旅游簽證僅允許停留30天,單次入境最長停留180天的“DTV簽證”適用條件相對嚴格(僅限居住泰國、為外國雇主遠程工作者申請,持證者不得受雇于泰國企業或服務泰國客戶),教育簽證年費用約2至3萬元人民幣,不少中國“數字游牧民”需每三個月進行出入境周轉,頗為不便,而且入境被拒的游客數量正在逐漸增加。其次,語言溝通有時存在障礙,當地年輕人雖多通曉英語,但處理復雜事務仍需專業翻譯協助。此外,當地雖有Lazada和Shopee等電商平臺,但其商品種類豐富度和配送速度均不及中國的淘寶、京東。再者,深層次的孤獨難以排解,如工作遇到挫折時沒有同事可以吐槽,生病發燒時沒有朋友可以照顧,更害怕一閉眼就是無邊的空虛感。最后,泰國經常會出現政局不穩、社會動蕩的情況,這對外國人的人身安全而言,也是一個挑戰。
盡管清邁存在局限并非盡善盡美,但許女士認為,對于厭倦高壓生活的人而言,短期體驗一下“遠程工作”的感覺,清邁仍不失為“數字游牧民”一個值得考慮的替代選擇。不過,就長期而言,泰國可能并不是中國“數字游牧民”的理想的目的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