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走后,"香港四大才子"全齊了——但誰才是真·天花板?
最近翻老照片,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尖沙咀書報攤,攤主阿叔總把金庸、倪匡、黃霑、蔡瀾的書碼成小塔。他說:"這四個老小子,把香港的魂寫進紙里了。"現(xiàn)在四位都走了,該聊聊誰的"魂"最沉了。
先扔個結(jié)論:金庸穩(wěn)坐頭把交椅。不是我偏心,就說那15部武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隨便拎出一部都是現(xiàn)象級。全球賣了3億多冊,翻譯成50多種語言,連劍橋大學都開金庸研究課。83版《射雕》播的時候,香港街上能空一半——這哪是小說?分明是刻進華人DNA的文化密碼。倪匡當年都說:"金庸是宗師,我們?nèi)齻€就是調(diào)皮搗蛋。"
武俠迷的DNA動了沒?
第二位我投黃霑。這老爺子能把"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寫成歌,還能在《今夜不設防》里和張國榮聊得勾肩搭背。2000多首詞曲,《上海灘》一響,老港片的畫面能在腦子里放電影;《滄海一聲笑》更絕,維也納金色大廳都改編演奏過。林夕說他"用文言寫詞像走鋼絲",確實,別人寫情情愛愛是小打小鬧,黃霑寫的是香港的江湖氣、時代的呼吸聲。
輪到倪匡就有點糾結(jié)了。400多部小說,科幻、武俠、偵探全玩得轉(zhuǎn),《衛(wèi)斯理》現(xiàn)在看還是腦洞炸裂。最絕的是當年金庸去歐洲,他代筆《天龍八部》寫瞎阿紫,愣是沒被讀者罵穿——這手速和急智,放現(xiàn)在網(wǎng)文圈能當頂流。但問題也在這,他自己都說"每天寫8000字,哪有時間精雕細琢"。《茫點》預言AI監(jiān)控挺神,但有些作品確實像流水線產(chǎn)品。高產(chǎn)是優(yōu)點,可深度差點意思。
蔡瀾排最后不冤。他的美食文章我讀了二十多本,"活透人生"那股子勁特別對味。監(jiān)制成龍的《快餐車》,當《舌尖上的中國》顧問,確實把煙火氣玩明白了。但說句實話,他自己都謙虛"不配和金庸并列"。美食寫作再妙,和武俠體系、時代金曲比,文化深度還是差一截。而且他那些"一夫一妻是性弱者發(fā)明"的言論,到現(xiàn)在都能吵翻評論區(qū)——爭議大,也是真性情。
其實排名這事兒,本來就沒標準答案。金庸是文化燈塔,黃霑是時代BGM,倪匡是腦洞發(fā)動機,蔡瀾是生活調(diào)味劑。就像當年《今夜不設防》里,四個人喝著酒瞎聊,哪有什么高低?不過是金庸寫的江湖、黃霑唱的江湖、倪匡編的江湖、蔡瀾吃的江湖,湊成了香港最鮮活的文化圖譜。
現(xiàn)在他們都走了,可那些書還在翻,歌還在唱,劇還在播。就像蔡瀾說的:"人生像宴席終會散場,但美味和歡笑會留在記憶里。"
你心里的四大才子C位是誰?我先投金庸一票——畢竟,誰小時候沒幻想過自己是楊過呢?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