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伴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公益訴訟,猶如初升的朝陽,映入了我們的視野。彼時,我和小伙伴們常常沉浸在熱烈的討論中:“什么才是我們要守護的公益?是山巒的巍峨,是河流的潺潺,是森林的蔥郁,還是鳥兒的鳴唱?” 紙上論劍,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勾勒出屬于自己的答案。
就在這追尋答案的時刻,一封群眾的舉報信,指引我們來到了小光山。我從未想過,電影中生態災難大片的場景,竟會如此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漫天揚塵,機器轟鳴,下車短短兩三分鐘,取證的相機已蒙上厚厚的灰塵。一輛車始終尾隨我們,所到之處,噴淋設備立刻啟動,這一切都透露著這座礦山異樣的氣息。那一刻,群眾舉報信中“每日不能開窗”的痛苦變得無比真切。也正是在那一刻,“何為公益”的爭論瞬間有了現實的答案——我們眼前所見的景象,群眾心中焦急之事,不正是公益訴訟的應有之義嗎?于是,我們下定決心,要“踢下這塊堅硬的鐵板”,讓小光山成為翔檢公益訴訟的起點。
然而,現實的骨感隨之襲來。行政職能的龐雜遠超想象,堆積如山的監管資料如同天書般的專業術語,令人手足無措。“企業有采礦許可證,歷史遺留問題不好處理。”“礦山治理涉及多部門,不是我們一家能解決的。”“檢察院是不是管得太寬了?”——質疑聲此起彼伏。
但心中那抹對綠色的渴望,同樣也在絕境中肆意生長。我們深知,唯有真正扎根小光山,融入礦山治理,才能找到破局的關鍵。于是,我們竭盡所能地學習:從微信公眾號到各部門官網信息,從法律法規到政府文件,逐一走訪座談、研讀,甚至翻遍通訊錄尋求親友幫助,只為更全面地了解一切。
當我們與行政機關第一次談起環保“三同時”,說起礦山保證金,聊到單體復綠方案時,改變悄然發生。他們開始逐漸向我們袒露履職困境,轉而向我們尋求幫助。在逐步摸索中,我們最終鎖定了揚塵背后的非法占地、越界開采、未經環評驗收等違法行為,厘清了各部門的法律界限,找到了對外監督的依據與底氣,發出了首份公益訴訟檢察建議。
隨著環保部門的深夜查封,小光山的違法行為第一次被按下暫停鍵。沒有了漫天揚塵,少了機器轟鳴的小光山,寧靜得有些陌生,卻又讓人那樣欣喜。然而,環保工作人員的一席話,讓我們的神經再度繃緊:“我們的查封期只有30天,如果30天后沒有進一步措施,一切將回到原點。你們還有辦法能再多做點什么嗎?”那一刻,我們知道,真正的戰斗才剛剛開始。
因此,我們馬不停蹄地逐一走訪,督促各行政機關把握關鍵時機查處違法行為。我們以立案監督為抓手,督促公安機關做好行刑銜接,深挖礦區深處的犯罪行為。我們以人大議案、專題報告獲得支持,最終成立起由區委政法委、區“掃黑辦”牽頭的跨部門專項治理協調領導小組。一場長達五年的小光山綜合整治攻堅戰,在這一刻正式打響。
當我再次站上小光山,滿眼翠綠,仿佛又看到了曾經灰頭土臉的我們。耳畔,那些互相調侃、互相鼓勵的話語猶在:“腳底有泥,心中有底。”現如今,腳下的泥土已綻放出最美的綠色,那份為公益而戰的信念,亦在我們心中扎下最深的根。公益訴訟,守護公益,我們真的成功了!
感謝當時的我們,那份不曾退縮的堅持,成就了小光山這篇綠色史詩。希望我們永遠銘記那份改變世界的勇氣,繼續譜寫屬于我們檢察事業的壯麗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