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則重要聲明。在這份聲明里,歐盟委員會針對《歐洲氣候法》提出了修訂案。新修訂案設定:到2040年,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相較于1990年減少90%。相比現行法案“2030年減排55%”的基準,新的減排目標將歐洲的減碳率提升近一倍。
這一激進目標,直接沖擊了由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 2023年2月14日正式通過的歐盟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從2035年起,歐盟境內禁止銷售新的燃油轎車和小型貨車。該禁令允許兩項豁免:合成燃料(e-fuel)車輛及年產量低于1萬輛的小型車企可繼續銷售,但要求其余所有新車實現100%零排放。
與此同時,修訂案首次引入國際碳信用額度機制,允許成員國自2036年起使用高質量國際排放額度,并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中納入國內永久性碳清除量。
這種靈活機制表面上是緩解減排壓力,實則暗藏玄機。對汽車產業而言,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的緩沖空間正被擠壓殆盡。
傳統車企沖擊巨大
歐盟此次設定的減排目標,對傳統燃油車企造成了巨大沖擊。歐洲汽車工業底蘊深厚,大眾、寶馬、奔馳等傳統車企憑借先進的燃油車技術與龐大的市場份額,在全球汽車行業曾經占據主流。但歐盟減排目標的不斷加碼,使得燃油車在歐洲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
以德國為例,作為歐洲汽車工業的核心地帶,德國車企雖長期秉持傳統燃油車技術路線,但如今在歐盟減排壓力下,不得不加速向電動化轉型。
大眾集團雖投入數百億歐元布局電動化,計劃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在電池研發與電動平臺建設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與特斯拉等新興勢力相比,軟件系統與智能駕駛領域仍存在明顯差距。寶馬集團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其傳統燃油車業務因減排要求而受限,盡管在新能源技術上有所投入,但其轉型過程中的成本壓力如影隨形,從生產線改造到人才培養,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推廣,每一個環節都耗費著大量資金,也對利潤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奔馳則試圖通過多線并進的策略,在電動化與燃油車節能減排之間尋求平衡,但資源分散的風險也隨之而來。
在德國車企的強力游說下,歐盟委員會于今年3月推出了緩沖方案,允許車企在2025-2027年跨年度計算排放量,替代原有的年度考核。這看似為傳統車企爭取到了三年的喘息時間,但奔馳高管的抗議卻道出了車企的真實困境:“我們支持轉型,但需要可行路徑。” 當歐盟要求2040年減排90%時,汽車業的轉型實際上已被迫提前十年完成。
有分析指出,對于傳統燃油車企來說,除了加速電動化轉型和提升燃油車節能減排技術,拓展新興市場也成了緩解壓力的重要途徑,如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對燃油車的需求依然旺盛。不過,新興市場的政策波動與基建滯后,同樣讓傳統車企的轉型之路布滿荊棘。
新能源車企迎來機遇
歐盟的減排新目標,為新能源車企打開了一扇機遇之門。在歐洲市場,特斯拉憑借其在電池技術和智能駕駛系統方面的優勢,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標桿企業。隨著減排目標的推進,歐洲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度和接受度持續攀升,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同時,特斯拉也在加速歐洲本土化布局,建設超級工廠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歐洲市場也有望迎來黃金發展期:比亞迪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企業,近年來在歐洲市場動作頻頻,其電動大巴已在多個歐洲城市投入運營,乘用車也陸續進入歐洲市場;蔚來則以高端定位切入歐洲市場,通過換電模式和優質的用戶服務,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小鵬汽車在智能駕駛領域具有一定優勢,其在歐洲市場的布局也在逐步推進。
但新能源車企在歐洲市場并非高枕無憂,歐盟對汽車環保性能和技術標準的要求不斷提高,從電池回收到數據安全,法規日益嚴格,這對車企的產品研發和適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市場競爭方面,價格戰正在成為爭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特斯拉的降價策略引發行業震動,其他車企紛紛跟進,但價格戰在刺激短期銷量增長的同時,也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與技術創新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成為新能源車企亟待解決的問題。
汽車供應鏈或將重構
歐盟減排新目標的實施,可促使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加速技術革新,同時也將引發汽車供應鏈的重構。
在電池技術領域,寧德時代、LG新能源等電池巨頭,在歐洲市場積極布局,與車企展開深度合作。它們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出新型電池產品,如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輕量化材料的應用,也成了零部件供應商的研發重點。采用輕量化材料可以降低汽車的整備質量,從而減少能耗和碳排放。一些供應商通過研發新型鋁合金材料和加工工藝,使汽車零部件的重量大幅減輕,同時保證了零部件的強度和可靠性。
在尾氣凈化系統方面,雖然傳統燃油車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占據一定比例。因此,一些供應商也在研發新型的尾氣凈化技術,如等離子體凈化技術等,為未來的排放標準升級做好準備。
隨著汽車產業加速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以機械零部件為主的供應鏈,正逐漸向以電子電氣零部件和軟件為主的供應鏈轉變。例如,博世、大陸等傳統零部件巨頭,紛紛加大在自動駕駛、車聯網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并與科技公司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適應行業的發展趨勢。
有分析認為,歐盟減排新目標還可能引發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區域化重構。為了滿足歐盟的環保要求和降低物流成本,一些車企可能會選擇在歐洲本土或周邊地區建立零部件供應體系。這將對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的布局產生影響,促使零部件供應商在歐洲加大投資,建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同時,這也為歐洲本土的零部件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它們可以憑借地緣優勢和政策支持,在供應鏈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總體而言,歐盟此次設定的減排新目標和相關機制,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傳統燃油車企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需在電動化、節能減排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做出艱難抉擇;新能源車企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技術標準、市場競爭等諸多挑戰;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則需要加速技術革新,適應供應鏈的重構。這場變革不僅影響著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也將對全球經濟和環境產生深遠影響。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點擊“在看”與世界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