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位深耕中國軍力研究數十年的學者,在莫斯科一次公開演講中直言:“中國軍隊不可戰勝,這不是口號,而是基于事實的判斷。”
此言一出,西方輿論場瞬間炸開了鍋。
有人質疑這是“中俄抱團的宣傳”,有人則開始重新審視一個問題:當戰爭陰云籠罩時,中國真的會像某些西方智庫說的那樣“手足無措”嗎?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不妨從事實出發,看看中國軍隊的真實實力。
俄羅斯專家的斷言:中國軍隊為何不可戰勝?
第一次聽到“中國軍隊不可戰勝”這個說法,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夸張。
但說出這話的阿列克謝·伊萬諾夫,可不是隨便發表言論的“鍵盤俠”
這位出生于1960年的俄羅斯學者,曾是蘇聯軍隊的職業軍人,參加過冷戰時期的多次軍事行動,退役后又花了20多年研究中國軍力。
他寫的《東方巨龍的崛起:中國軍事現代化解析》一書,被不少西方國家的軍事院校列為參考教材。
2022年10月,在莫斯科國際軍事研討會上,伊萬諾夫當著各國專家的面說:“西方對中國軍隊的偏見,就像用望遠鏡看月亮——只看到模糊的影子,卻以為看清了全貌。”
他指出,中國軍隊近30年的現代化進程,不是簡單的“武器升級”,而是從裝備、訓練到指揮體系的全方位蛻變。
“當你們還在討論中國航母數量時,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已經能突破所有現役防空系統
當你們嘲笑中國士兵的‘正步訓練’時,中國的信息化指揮系統已經能讓部隊在5分鐘內完成戰斗集結。”
他的話,讓臺下不少西方記者面面相覷。
作為一個普通中國人,聽到這樣的評價,心里多少會有些觸動。
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國軍隊曾經是“小米加步槍”的代名詞。
但時代變了,當我們看到國慶閱兵式上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當我們在新聞里聽到中國海軍艦艇穿越國際海域的消息,很難不感嘆:這支軍隊真的不一樣了。
從導彈到航母:中國軍力的真實家底
讓對手膽寒的“東風家族”
說起中國軍隊的“撒手锏”,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東風系列導彈。
2019年國慶閱兵時,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首次公開亮相,一下子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
這東西有多厲害?簡單來說,它的射程超過1.2萬公里,從中國本土發射,能覆蓋美國全境和歐洲大部分地區。
更關鍵的是,它不像傳統導彈那樣固定發射,而是裝在特制的卡車上,能在公路上快速機動,敵人的衛星很難鎖定它的位置。
用軍事專家的話說:“東風-41就像藏在云層里的雷霆,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劈下來。”
除了東風-41,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也讓西方頭疼不已。
這種導彈的速度超過10倍音速,而且飛行軌跡像打水漂一樣飄忽不定,現有任何防空系統都很難攔截。
美國國防部曾在一份報告中承認:“面對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我們的防御體系存在重大漏洞。”
作為普通人,可能不太懂“高超音速”“洲際彈道”這些術語,但有一個道理很簡單:
當別的國家有能力把導彈打到我們家門口,而我們也有能力把導彈打到他們家門口時,這種“對等威懾”就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
走向深藍的中國海軍
曾經,中國海軍被戲稱為“黃水海軍”,意思是只能在近海活動。
但現在,這種說法早就過時了。
遼寧艦、山東艦兩艘航母的服役,標志著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母時代”。
雖然和美國的核動力航母相比還有差距,但這兩艘航母已經能搭載多型艦載機,在遠海執行作戰任務。
2021年南海演習時,中國航母編隊的氣勢,讓不少外媒感慨:“中國海軍再也不是當年的‘近海守護者’了。”
除了航母,055型驅逐艦也是中國海軍的“明星裝備”。
這艘排水量超過1萬噸的巨艦,能搭載112枚各種類型的導彈,既能防空、反艦,又能反潛,綜合作戰能力在全球同類艦艇中名列前茅。
2023年,055型驅逐艦在一次演習中成功攔截多枚模擬來襲導彈,美國《海軍時報》不得不承認:“中國驅逐艦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甚至部分超越西方同類裝備。”
截至2023年,中國海軍現役艦艇總數超過350艘,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
雖然在總噸位和航母數量上還落后于美國,但發展速度讓西方震驚。
每當看到海軍艦艇在南海巡航的新聞,我總會想起一位海軍老兵的話:“以前我們出海,最怕遇到外國軍艦;現在我們出海,外國軍艦看到我們都得掂量掂量。”
展翅高飛的中國空軍
如果說導彈是“千里之外取敵首級”的暗器,空軍就是“制空權”的爭奪者。
殲-20隱形戰斗機的出現,讓中國空軍正式邁入五代機時代。
這種飛機能通過機身設計和特殊材料避開雷達探測,還能以超音速巡航,在空戰中占據先機。
更厲害的是,殲-20能和無人機、預警機聯網作戰,就像一個空中指揮中心,帶著“小弟們”一起戰斗。
2023年,中國又試飛了一款新型高超音速無人機
這種無人機能飛到20多公里的高空,速度快到傳統防空武器根本打不到。
相比之下,美國的同類項目還在試驗階段,進度明顯落后于中國。
作為一個從小愛看軍事題材電影的人,看到殲-20翱翔藍天的畫面,總會感到熱血沸騰。
實戰化訓練:讓裝備真正變成戰斗力
有了好裝備,還要會用才行。
這些年,中國軍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變化之一,就是實戰化訓練的強度和頻率。
2021年,中部戰區一場大規模實兵演習,數萬官兵在荒漠地帶連續演練一周,坦克、火炮、無人機等裝備全要素投入,模擬了從偵察到突擊的完整作戰流程。
參演士兵說:“演習場上多流汗,戰場上才能少流血。”
中國軍隊的指揮體系也越來越現代化。
2022年一次演習中,上級下達作戰命令后,某合成旅僅用5分鐘就完成了人員集結和裝備出庫,這種效率讓觀摩的外軍專家驚嘆。
用伊萬諾夫的話說:“中國軍隊的信息化水平,已經能讓每個士兵都成為作戰體系的一個節點,就像電腦網絡一樣高效運轉。”
作為普通人,可能很難理解“實戰化訓練”的重要性,但有一個道理很清楚:平時練得越狠,戰時勝算越大。
就像運動員一樣,只有每天高強度訓練,才能在賽場上拿到好成績。
軍隊也是如此,只有把訓練當實戰,才能在真正的戰爭面前不掉鏈子。
西方的反應:從輕視到重新評估
伊萬諾夫的言論剛出來時,西方媒體大多持懷疑態度。
《紐約時報》曾發文稱:“俄羅斯專家的話可能夸大了中國軍力,畢竟中國軍隊已經幾十年沒經歷過實戰考驗。”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事實曝光,西方的態度開始轉變。
2023年,北約在布魯塞爾召開軍事會議,專門討論中國軍力問題。
會上,有官員引用伊萬諾夫的觀點說:“我們必須正視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成果,不能再用20年前的眼光看待他們。”
同年,美國一艘驅逐艦在南海試圖穿越中國海域,遭到中國艦艇的警告和攔截,最終不得不撤離。
這件事被外界解讀為:西方開始意識到,中國軍隊的威懾力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英國BBC曾制作過一部關于中國海軍的紀錄片,鏡頭里多次出現中國航母編隊演習的畫面,解說員的語氣里少了以往的傲慢,多了幾分凝重。
正如一位西方軍事評論員所說:“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中國軍隊已經成為全球軍事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軍隊的底氣:來自哪里?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軍隊的底氣,到底來自哪里?在我看來,這種底氣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來自強大的工業能力。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工業體系的國家,小到子彈炮彈,大到航母戰機,我們都能自己生產。
第二,來自堅定的國防政策。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軍隊的職責是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不是對外擴張。
這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態度,讓中國軍隊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正如國防部發言人常說的:“中國從不主動挑起爭端,但也絕不懼怕任何威脅。”
第三,來自人民的支持。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中國軍隊和老百姓的關系始終是魚水情深。
汶川地震時,子弟兵冒死挺進災區;疫情期間,軍隊醫護人員逆行支援武漢。這樣的軍隊,背后有14億人民的支持,這是最強大的底氣。
結語:軍力強盛是和平的保障
回到最初的問題:一旦爆發戰爭,中國會手足無措嗎?
看看俄羅斯專家的分析,看看中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答案已經很清楚:中國軍隊有能力、有信心捍衛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
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軍力強盛的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平。
正如伊萬諾夫在他的書中寫的:“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就像房子的墻壁——平時看不見它的重要性,但當暴風雨來臨時,它就是最可靠的庇護所。”
作為普通公民,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的國家,但這份安寧背后,是無數軍人的堅守和付出。
當我們在公園里散步、在辦公室上班、在學校里讀書時,別忘了,有一群人正在邊疆哨所、在遠海艦艇、在戈壁訓練場,用青春和熱血守護著我們的歲月靜好。
愿世界永遠和平,愿中國軍隊始終是守護正義的鋼鐵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