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就算大陸奪下臺灣也沒啥用,但我們介入,美國本土就完蛋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第一次有戰略界人士撂出一句聽起來“不夠硬氣”的話:“就算中國拿下臺灣,也不一定有什么實質收益;但美國若插手,一旦打起來,美國本土就可能完蛋。”
這句話不是來自反戰組織,也不是來自中國“理解派”,而是來自美國主流戰略圈,包括前五角大樓高官科爾比、斯坦福大學的馬斯特羅,以及CSIS等主流智庫。背景也很簡單:臺海戰爭被擺上了推演桌,結果顯示,若真打,美國贏不了,而且輸得很難看。
不是不想打,是打不起
過去十年,美國政界始終把“保臺灣”當成對華戰略的核心支點。從“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的內部爭論不斷升溫,拜登更是多次口誤——或者說“口風試探”——公開表示“若大陸動手,美國會出兵保臺”。
但軍方和智庫玩了一輪兵棋推演后,氣氛明顯冷卻了。以CSIS為代表的報告結果是:不論哪種模式,戰爭一開,中國確實可能“拿得下臺灣”,即便要付出巨大代價。反倒是美國——尤其本土——沒有做好挨打的準備。
一旦美國主動出兵,不只是西太平洋,洛杉磯、西雅圖這些西岸城市也將首次進入遠程打擊半徑。美軍死傷之外,還有上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可能的核風險。而美方若不出兵,只“軍援+情報”,那臺灣撐不住的概率仍然極高。換句話說,打也虧,不打也輸。
這不是聳人聽聞,是美國人自己模擬的結果。
臺灣是一張牌,但不是籌命的賭注
臺灣對于中國大陸,是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大問題;對于美國,則更像是一張壓制中國崛起的工具牌。
牌是重要的,但不是不可丟的命門。
從美國角度看,臺灣的價值分幾塊:
地緣價值:第一島鏈中樞,可以扼住中國海軍的出太平洋通道;
科技價值:臺積電掌握全球高端芯片命脈,涉及美國產業鏈安全;
意識形態包裝:臺灣是“亞洲民主燈塔”,是美國“價值觀輸出”的樣本;
亞太盟友信心指標:保不住臺灣,日韓澳的信心都會動搖。
但這些價值,是否足以支撐美國為它開戰、冒核戰風險?
埃爾布里奇·科爾比明確給出了否定答案。他的“拒止戰略”邏輯就是——讓中國不敢打,而不是美國必須打。真要開打,美國要先問一句:“我圖什么?”
美國本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臺海問題中最讓美軍頭疼的,其實是中國在遠程打擊能力上的躍升。
B-2轟炸機能穿越太平洋,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彈道導彈也能反過來打西海岸。這不是科幻,而是技術現實。尤其在核威懾層面,中美已經是對等核大國。即便中國堅持“有限核報復”,也足以讓美國本土在一次交換中損失城市、政權中心乃至全國金融命脈。
這就讓“戰爭升級”成為不可預測的深淵。
科爾比的潛臺詞其實就是:臺灣不是北約,美國對它的承諾是自定義的。真開戰之前,美國總統要對國會、對本國人民交代的是:“我們要保的,不是美國,而是臺灣——值得嗎?”
馬斯特羅也強調:美中之間最大的問題不是沖突意愿,而是互相誤判。美國以為中國不敢動手,中國以為美國會裝聾作啞。誤判才是真正的導火索。
芯片、股市、全球供應鏈:戰爭不是地區性的
誰控制臺灣,就控制了全球54%以上的先進制程芯片。這句話聽起來很誘人,也很嚇人。
但美方智庫指出,一旦臺海開戰,別說芯片,整個全球產業鏈都會跟著塌。
蘋果、英特爾、高通第一時間斷貨,汽車產業直接熄火,連五角大樓的“智能炸彈”都可能缺芯片。以色列、德國、日本這些芯片依賴國,也會瞬間陷入系統性風險。
股市呢?美國本土一旦開戰,資本外逃、美元波動、美債拋售將同時發生。全球金融市場進入大蕭條的概率遠大于“保住臺灣”的收益。
所以說,這不是保盟友的問題,而是“美帝自己先掉坑里”的風險。
和平不代表軟弱,而是現實主義
理查德·哈斯堅持“戰略清晰”,主張明確告訴北京:“你要打臺灣,我就參戰”。但越來越多的美國戰略人士傾向于“精確模糊”:即不把話說死,不畫紅線,但用軍事部署+經濟壓力讓北京保持猶豫。
核心邏輯是:讓臺灣繼續存在,但不成為戰爭起點。
于是就有了“熱線機制”“軍事溝通”“雙邊預警”這些話題浮出水面。不是因為美中友好了,而是因為沒人愿意賭未來。
中美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道義分歧,而是誤解和恐懼。而一旦誤解加速恐懼,擦槍走火就成了必然。
所以美方專家結論很簡單:臺灣問題不能靠嘴硬解決,更不能靠賭命解決。
打,是雙輸。不打,才是最大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