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下午,“民生與民聲”基層一把手“賢城賢治”融媒訪談系列節目第八站來到青村鎮。在青村鎮李窯村新晉文化地標“芳華書院”,一場聚焦民生與發展的訪談勾勒出這座江南小鎮的創新圖景。青村鎮黨委書記劉偉攜返鄉創業者、企業代表,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高嵩,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教師趙樹望,解碼青村以“創意”為引擎的振興實踐,展現空間無界、產業共融、民生為本的發展路徑。
在訪談中,劉偉介紹了今年五月開業的芳華書院。這座面積達1808平方米的書院,以宏大的空間格局打破了人們對鄉村文旅的傳統印象。劉偉闡釋了其“無界”的核心理念:通過大面積落地窗巧妙引入周邊的稻田與自然風光,模糊了建筑與自然的界限,同時摒棄對室內空間預設的功能標簽,讓書院的內部成為靈活多變的“容器”,承載多元活動。劉偉介紹道,書院匯聚了全國500多項文化體驗項目,特別是各類非遺文化的展示,讓村民與游客在體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華東理工大學教師趙樹望對此評價道,芳華書院憑借靈活的空間設計承載多元活動,創新性地打造了一個全民友好的公共空間。
面對李窯村“季節性客流波動”與夜經濟短板,商戶代表“有空野陶”主理人馮玲玲呼吁延長營業時間、舉辦夜市與音樂節。對此,李窯村掛職干部首先進行了回應。目前,村里正推進民宿集群與露營基地的建設,破解“住宿難”瓶頸。同時,計劃引入更多季節性文化項目和品牌活動,吸引更多游客駐足。劉偉也針對李窯村的振興提出了一個系統方案:要夯實田園基底營造可看之景,引入多元業態確保游客有事可做,將自然風景升華為打動人心的情緒價值,并借助傳播力量讓游客主動分享,成為李窯村的“代言人”。
留學歸來的新農人龔雨欣,將家族雉雞養殖升級為全國最大種源基地,并開發肉蛋等農副產品。她直言,希望能打開農副產品特別是新產品的商業渠道。劉偉以奉賢黃桃為例,提出“品質+品牌”雙輪驅動,以破解農業“高產低利”的難題。他指出,要通過提升產品品質,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品牌,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鄉村振興。龔雨欣對此深表贊同,并表示將積極借鑒這一模式,努力將自己的農副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訪談中,返鄉創業者、企業代表以及專家學者們還就青村鎮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無奮斗,不青村!”訪談結尾,劉偉以詩意之句凝練青村愿景——青溪老街的晨霧、李窯村的稻浪、吳房村的桃林在此交融。當年輕創客扎根田野、產業鏈貫通城鄉、無界空間激活文化基因,這座江南小鎮正以創意為筆,繪就一幅“鄉而不土,洋且有趣”的振興新畫卷。
記者:方皚冰
照片:青村鎮
編輯:王鵬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